菜豆

黄豆(学名:Glycine max (Linn.) Merr.)通称大豆。豆科大豆属一年生草本,高30-90厘米。茎粗壮,直立,密被褐色长硬毛。叶通常具3小叶;托叶具脉纹,被黄色柔毛;叶柄长2-20厘米;小叶宽卵形,纸质;总状花序短的少花,长的多花;总花梗通常有5-8朵无柄、紧挤的花;苞片披针形,被糙伏毛;小苞片披针形,被伏贴的刚毛;花萼披针形,花紫色、淡紫色或白色,基部具瓣柄,翼瓣蓖状。荚果肥大,稍弯,下垂,黄绿色,密被褐黄色长毛;种子2-5颗,椭圆形、近球形,种皮光滑,有淡绿、黄、褐和黑色等多样。花期6-7月,果期7-9月。

原产中国,中国各地均有栽培,亦广泛栽培于世界各地。大豆是中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已有五千年栽培历史,古称菽,中国东北为主产区,是一种其种子含有丰富植物蛋白质的作物。大豆最常用来做各种豆制品、榨取豆油、 酿造酱油和提取蛋白质。豆渣或磨成粗粉的大豆也常用于禽畜饲料。

科学打脸实录-大豆不生豆芽就是转基因?00:02:49

冬季便秘调理药膳--黄豆糙米南瓜粥00:02:10

科学打脸实录-大豆不生豆芽就是转基因? 00:02:49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大豆

学名

Glycine max (Linn.) Merr

别称

黄豆、菽

菜豆族

植物界

种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豆目

豆科

大豆属

大豆种

分布区域

东北、华北、陕、川及长江下游地区

扩展阅读

本草纲目-大豆更多>>

「校正」禹锡曰∶原附大豆黄卷下,今分出。 

「释名」(俗作菽。时珍曰∶豆、 皆荚谷之总称也。篆文 ,象荚生附茎下垂之 形。豆象子在荚中之形。《广雅》云∶大豆,菽也。小豆, 也),角曰荚,叶曰藿,茎 曰萁。 

「集解」《别录》曰∶大豆生太山平泽,九月采之。 
颂曰∶今处处种之。有黑、白二种,入药用黑者。紧小者为雄,用之尤佳。 
宗 曰∶大豆有绿、褐、黑三种。有大、小两类∶大者出江、浙、湖南、湖北;小者生 他处,入药力更佳。又可 为腐食。 
时珍曰∶大豆有黑、白、黄、褐、青、斑数色∶黑者名乌豆,可入药,及充食,作豉; 黄者可作腐,榨油,造酱;余但可作腐及炒食而已。皆以夏至前后下种,苗高三、四尺,叶 团有尖,秋开小白花成丛,结荚长寸余,经霜乃枯。按∶《吕氏春秋》云∶得时之豆,长茎 短足,其荚二七为族,多枝数节,竞叶蕃实,大菽则圆,小菽则团。先时者,必长以蔓、 浮叶疏节、小荚不实。后时者,必短茎疏节、本虚不实。又 胜之《种植书》云∶夏至种豆, 不用深耕。豆花憎见日,见日则黄烂而根焦矣。知岁所宜,以囊盛豆子,平量埋阴地,冬至 后十五日发取量之,最多者种焉。盖大豆保岁易得,可以备凶年,小豆不保岁而难得也。 

黑大豆

「气味」甘,平,无毒。久服,令人身重。 
岐伯曰∶生温,熟寒。 
藏器曰∶大豆生平,炒食极热,煮食甚寒,作豉极冷,造酱及生黄卷则平。牛食之温, 马食之冷。一体之中,用之数变。 
之才曰∶恶五参、龙胆,得前胡、乌喙、杏仁、牡蛎、诸胆汁良。 
诜曰∶大豆黄屑忌猪肉。小儿以炒豆、猪肉同食,必壅气致死,十有八、九。十岁已上 不畏也。 
时珍曰∶服蓖麻子者,忌炒豆,犯之胀满致死。服浓朴者亦忌之,动气也。 

「主治」生研,涂痈肿。煮汁饮,杀鬼毒,止痛(《本经》)。逐水胀,除胃中热痹,伤 中淋露,下瘀血,散五脏结积内寒,杀乌头毒。炒为屑,主胃中热,除痹去肿,止腹胀消谷 (《别录》)。煮食,治温毒水肿(《蜀本》)。调中下气,通关脉,制金石药毒、治牛马温毒 (《日华》)。煮汁,解 石、砒石、甘遂、天雄、附子、射罔、巴豆、芫青、斑蝥、百药之 毒及蛊毒。入药,治下痢脐痛。冲酒,治风痉及阴毒腹痛。牛胆贮之,止消渴(时珍)。炒 黑 ,热投酒中饮之,治风痹瘫缓口噤,产后头风。食罢生吞半两,去心胸烦热,热风恍惚,明 目镇心,温补。久服,好颜色,变白不老。煮食性寒,下热气肿,压丹石烦热,汁消肿(藏 器)。主中风脚弱,产后诸疾。同甘草煮汤饮,去一切热毒瓦斯,治风毒香港脚。煮食,治心痛 筋挛膝痛胀满。同桑柴灰汁煮食,下水鼓腹胀。和饭捣,涂一切毒肿。疗男女阴肿,以绵裹 纳之(孟诜)。治肾病,利水下气,制诸风热,活血,解诸毒(时珍)。 

「发明」颂曰∶《仙方》修治末服之,可以辟谷度饥。然多食令人体重,久则如故也。 
诜曰∶每食后磨拭吞三十粒,令人长生。初服时似身重,一年以后,便觉身轻,又益阳 道也。 
颖曰∶陶华以黑豆入盐煮,常时食之,云能补肾。盖豆乃肾之谷,其形类肾,而又黑色 通肾,引之以盐,所以妙也。 
时珍曰∶按∶《养老书》云∶李守愚每晨水吞黑豆二七枚,谓之五脏谷,到老不衰。夫 豆有五色,各治五脏。惟黑豆属水性寒,为肾之谷,入肾功多,故能治水消胀下气,制风热 而活血解毒,所谓同气相求也。又按∶古方称大豆解百药毒,予每试之大不然;又加甘草, 其验乃奇。如此之事,不可不知。 

「附方」旧三十一,新三十六。 
服食大豆,令人长肌肤,益颜色,填骨髓,加气力,补虚能食,不过两剂∶大豆五升, 如作酱法,取黄捣末,以猪肪炼膏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温酒下。神验秘方也。 
肥人不可服之。(《延年秘录》)。 
救荒济饥∶《博物志》云∶左慈荒年法∶用大豆粗细调匀者,生熟 令光,暖彻豆内。 
先日不食,以冷水顿服讫。一切鱼肉菜果,不得复经口。渴即饮冷水。初小困,十数日后, 体力壮健,不复思食也。 黄山谷救荒法∶黑豆、贯众各一升,煮熟去众,晒干。每日空心 啖五、七粒。食百木枝叶皆有味,可饱也。王氏《农书》云∶辟谷之方,见于石刻。水旱虫 荒,国有代有,甚则怀金立鹄,易子炊骸,为民父母者,不可不知此法也。 
昔晋惠帝永宁二年,黄门侍郎刘景先表奏∶臣遇太白山隐士,传济饥辟谷仙方。臣家大 小七十余口,更不食别物。若不如斯,臣一家甘受刑戮。其方∶用大豆五斗淘净,蒸三遍, 去皮。用大麻子三斗浸一宿,亦蒸三遍,令口开取仁。各捣为末,和捣作团如拳大。入甑内 蒸,从戌至子时止,寅时出甑,午时晒干为末。干服之,以饱为度。不得食一切物。第一顿 得七日不饥,第二顿得四十九日不饥,第三顿三百日不饥,第四顿得二千四百日不饥,更不 必服,永不饥也。不问老少,但依法服食,令人强壮,容貌红白,永不憔悴。口渴,即研大 麻子汤饮之,转更滋润脏腑。 
若要重吃物,用葵子三合研末,煎汤冷服,取下药如金色,任吃诸物,并无所损。前知 随州朱颂教民用之有验,序其首尾,勒石于汉阳大别山太平兴国寺。又方∶用黑豆五斗淘净 ,蒸三遍,晒干,去皮为末。秋麻子三升,浸去皮,晒研。糯米三斗作粥,和捣为剂如拳大 ,入甑中蒸一宿,取晒为末。用红小枣五斗,煮去皮核,和为剂如拳大,再蒸一夜。服之, 至饱为度。如渴,饮麻子水,便滋润脏腑也。脂麻亦可。但不得食一切之物。 
炒豆紫汤∶颂曰∶古方有紫汤,破血去风,除气防热,产后两日尤宜服之。用乌豆五升 ,清酒一斗,炒豆令烟绝,投酒中,待酒紫赤色,去豆。量性服之,可日夜三盏,神验。中 风口噤,加鸡屎白二升,和炒,投之。 
豆淋酒法∶宗 曰∶治产后百病,或血热,觉有余血水气,或中风困笃,或背强口噤, 或但烦热螈 口渴,或身头皆肿,或身痒呕逆直视,或手足顽痹,头旋眼眩,此皆虚热中风 也。用大豆三升熬熟,至微烟出,入瓶中,以酒五升沃之,经一日以上。服酒一升,温覆令 少汗出,身润即愈。口噤者,加独活半斤,微微捶破,同沃之。产后宜常服,以防风气,又 消结血。 
中风口 ∶即上方,日服一升。(《千金》)。 
头风头痛∶即上方,密封七日,温服。(《千金》)。 
破伤中风口噤∶《千金方》∶用大豆一升,熬去腥气,勿使太熟,杵末,蒸令气遍,取 下甑,以酒一升淋之。温服一升,取汗。敷膏疮上,即愈。《经验方》∶用黑豆四十枚,朱 砂二十文,同研末。以酒半盏,调一字服之。 
颈项强硬,不得顾视∶大豆一升,蒸变色,囊裹枕之。(《千金》)。 
暴得风疾,四肢挛缩不能行。取大豆三升,淘净湿蒸,以醋二升,倾入瓶中,铺于地上 , 更蒸豆再作,并饮荆沥汤。如此三日三夜即休。(崔氏《纂要》)。 
风入脏中,治新久肿,风入脏中∶以大豆一斗,水五斗,煮取一斗二升,去滓。入美酒 斗半,煎取九升。旦服三升取汗,神验。(《千金翼》)。 
风毒攻心,烦躁恍惚∶大豆半升淘净,以水二升,煮取七合,食后服之。(《心镜》)。 
卒风不语∶大豆煮汁,煎稠如饴,含之,并饮汁。(《肘后方》)。 
喉痹不语∶同上法。(《千金》)。 
卒然失音∶诜曰∶用生大豆一升,青竹 子四十九枚(长四寸,阔一分),水煮熟,日 夜二 热毒攻眼,赤痛脸浮∶用黑豆一升,分作十袋,沸汤中蒸过,更互熨之,三遍则愈。(《 普济方》)。 
卒然中恶∶大豆二七枚,鸡子黄一个,酒半升,和匀顿服。(《千金》)。 
阴毒伤寒,危笃者∶用黑豆炒干,投酒,热饮或灌之。吐则复饮,汗出为度。(《居家 必 胁痛如打∶大豆半升熬焦,入酒一升煮沸,饮取醉。(《肘后》)。 
腰胁卒痛∶大豆(炒)二升,酒三升,煮二升,顿服。(《肘后》)。 
卒然腰痛∶大豆六升,水拌湿,炒热,布裹熨之,冷即易。乃张文仲所处方也。(《延 年 香港脚冲心,烦闷不识人∶以大豆一升,水三升,浓煮汁服半升。未定,再服半升。(《广 利方》)。 
身面浮肿∶《千金》∶用乌豆一升,水五升,煮汁三升,入酒五升,更煮三升,分温三服 。不瘥再合。王 《百一选方》∶用乌豆煮至皮干,为末。每服二钱,米饮下。建炎初,吴 内翰女孙忽发肿凸,吴检《外台》得此方,服之立效。 
新久水肿∶大豆一斗,清水一斗,煮取八升,去豆,入薄酒八升,再煎取八升服之。再 三服,水当从小便中出。(《范汪方》)。 
腹中痞硬,夏秋之交,露坐夜久,腹中痞,如群石在腹。用大豆半升,生姜八分。水三 升,煎一升已来,顿服瘥。(《经验方》)。 
霍乱胀痛∶大豆生研,水服方寸匕。(《普济》)。 
水痢不止∶大豆一升,炒白术半两,为末。每服三钱,米饮下。(《指南方》)。 
赤痢脐痛∶黑豆、茱萸子二件,搓摩,吞咽之,良。(《经验》)。 
赤白下痢∶方见猪胆。 
男子便血∶黑豆一升,炒焦研末,热酒淋之,去豆饮酒,神效。(《活人心统》)。 
一切下血∶雄黑豆紧小者,以皂角汤微浸,炒熟去皮为末,炼猪脂和,丸梧子大。每服 三十丸,陈米饮下。(华佗《中藏经》)。 
小儿沙淋∶黑豆一百二十个,生甘草一寸,新水煮热,入滑石末,乘热饮之,良。(《 全幼心鉴》)。 
肾虚消渴,难治者∶黑大豆(炒)、天花粉等分,为末,面糊丸梧子大。每黑豆汤下七 十丸,日二。名救活丸。(《普济方》)。 
消渴饮水∶乌豆置牛胆中,阴干百日,吞尽即瘥。(《肘后方》)。 
昼夜不眠∶以新布火炙熨目,并蒸大豆,更番囊盛枕之,冷即易,终夜常枕之,即愈。 
(《肘后方》)。 
疫疠发肿∶大黑豆二合(炒熟),炙甘草一钱,水一盏煎汁,时时饮之。《夷坚志》云 ∶靖康二年春,京师大疫。有异人书此方于壁间,用之立验也。 
乳石发热∶乌豆二升,水九升,铜器煮五升汁,熬稠一升,饮之。(《外台秘要》)。 
解 砒毒∶大豆煮汁饮之,良。(《肘后》)。 
酒食诸毒∶大豆一升,煮汁服,得吐即愈。(《广记》)。 
解诸鱼毒∶大豆,煮汁饮之。(《卫生方》)。 
解巴豆毒,下利不止∶大豆,煮汁一升,饮之。(《肘后方》)。 
恶刺疮痛∶大豆,浓煮汁渍之,取瘥。(《千金方》)。 
汤火灼疮∶大豆,煮汁涂之,易愈,无斑。(《子母秘录》)。 
打头青肿∶豆黄末水和敷之。(《千金方》)。 
折伤堕坠,瘀血在腹,气短∶大豆五升,水一斗,煮汁二升,顿服。剧者不过三作。(《 千金方》)。 
豌疮烦躁∶大豆,煮汁饮之,佳。(《子母秘录》)。 
痘疮湿烂∶黑大豆,研末,敷之。 
小儿头疮∶黑豆炒存性研,水调敷之。(《普济方》)。 
身面疣目∶七月七日,以大豆拭疣上三过。使本人种豆于南向屋东头第二溜中。豆生叶 ,以热汤沃杀,即愈。(《外台秘要》)。 
染发令乌∶醋煮黑大豆,去豆煎稠,染之。(《千金》)。 
牙齿不生,不拘大人、小儿,年多者∶用黑豆三十粒,牛粪火内烧令烟尽,研入麝香少 许。先以针挑破血出,以少许揩之。不得见风,忌酸咸物。(《经验方》)。 
牙齿疼痛∶黑豆煮酒,频频漱之,良。(周密《浩然斋视听抄》)。 
月经不断∶用前紫汤服之,佳。 
妊娠腰痛∶大豆一升。酒三升,煮七合,空心饮之。(《心镜》)。 
子死腹中,月数未足,母欲闷绝者∶用大豆三升,以醋煮浓汁,顿服,立出。(《产乳》)。 
胞衣不下∶大豆半升,醇酒三升,煮一升半,分三服。(《产书》)。 
辟禳时气∶以新布盛大豆一斗,纳井中一宿取出。每服七粒,佳。(《类要》)。 
菜中蛇蛊∶蛇毒入菜果中,食之令人得病,名蛇蛊。大豆为末,酒渍绞汁,服半升。 
身如虫行∶大豆水渍绞浆,旦旦洗之,或加少面,沐发亦良。(《千金方》)。 
小儿丹毒∶浓煮大豆汁,涂之甚良。(《千金》)。 
风疽疮疥,凡脚 及 中痒,搔则黄汁出者,是也∶以青竹筒三尺,着大豆一升在内 , 千金》)。 
肝虚目暗,迎风下泪∶用腊月牯牛胆,盛黑豆悬风处。取出,每夜吞三、七粒,久久自 明。(《龙木论》)。 
小儿胎热∶黑豆二钱,甘草一钱,入灯心七寸,淡竹叶一片,水煎,不拘时候服。(《全 幼心鉴》)。 
天蛇头指。痛,臭甚者∶黑豆生研末,入茧内,笼之。(《济急方》) 

大豆皮

「主治」生用,疗痘疮目翳。嚼烂,敷小儿尿灰疮(时珍)。 

豆叶

「主治」捣敷蛇咬,频易即瘥(时珍。出《广利方》)。 

「发明」时珍曰∶按∶《抱朴子·内篇》云∶相国张文蔚庄内有鼠野狼穴,养四子为蛇所 吞。鼠野狼雌雄情切,乃于穴外 土壅穴。俟蛇出头,度其回转不便,当腰咬断而劈腹,衔出 四子,尚有气。置于穴外,衔豆叶嚼而敷之,皆活。后人以豆叶治蛇咬,盖本于此。 

「附方」新二。 
止渴急方∶大豆苗(嫩者)三、五十茎,涂酥炙黄为末。每服二钱,人参汤下。(《圣济 总录》)。 
小便血淋∶大豆叶一把,水四升,煮二升,顿服。(《千金方》)。 

「主治」主目盲,翳膜(时珍)。 

展开

目录

1形态特性

2生长环境

3地理分布

4栽培技术

5常见病害

6主要价值

折叠编辑本段形态特性

大豆

大豆植株直立,有分枝,高度从几厘米到2米以上。自花授粉,花白色或微带紫色。种子为黄、绿、褐、黑或双色,每个荚果内含1至4粒种子。大豆在各类土壤中均可栽培,但在温暖、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中生长旺盛。晚霜过后播种,9、10月成熟。一般要等大豆落叶后种子含水量降至13%以下时进行收割,以便贮藏。

大豆的根有主、侧根之分,可入土1.5米深,呈钟罩状根系。在地表至20厘米左右的土中根部生有根瘤,根瘤菌可供大豆需氮量的1/3~1/2。主茎高60~100厘米,15~24个节,豆荚着生于节上,多节大豆常高产。无限结荚习性适应肥水较差的条件种植。有限结荚习性适于肥水较好地区种植。亚有限结荚习性的则介乎于二者之间。大豆叶为三出复叶。花蝶形。荚果呈黄、黑、褐色,弯镰形或直葫芦形。大豆为短日照作物,品种间对短日照的敏感性差别大。需充足阳光,要求氮、磷、钾养分较多。大豆种子吸水量达到5%时才能萌芽,播种时土壤水分必须充分,田间持水量不能低于60%。

大豆喜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pH6.2~6.8的土壤。宜适期早播,条播为主。需肥较多,需氮量比同产量水平的禾谷类多4~5倍。结荚期注意适时灌溉和排涝。大豆是自花授粉作物,有些地区仍采用纯系育种法。回交法对提高品种的抗病性效果良好。中国大豆育种以品种间杂交为主要方法。采用系谱法选育后代。

一年生草本,高30-90厘米。茎粗壮,直立,或上部近缠绕状,上部多少具棱,密被褐色长硬毛。叶通常具3小叶;托叶宽卵形,渐尖,长3-7毫米,具脉纹,被黄色柔毛;叶柄长2-20厘米,幼嫩时散生疏柔毛或具棱并被长硬毛;小叶纸质,宽卵形,近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顶生一枚较大,长5-12厘米,宽2.5-8厘米,先端渐尖或近圆形,稀有钝形,具小尖凸,基部宽楔形或圆形,侧生小叶较小,斜卵形,通常两面散生糙毛或下面无毛;侧脉每边5条;小托叶铍针形,长1-2毫米;小叶柄长1.5-4毫米,被黄褐色长硬毛。总状花序短的少花,长的多花;总花梗长10-35毫米或更长,通常有5-8朵无柄、紧挤的花,植株下部的花有时单生或成对生于叶腋间;苞片披针形,长2-3毫米,被糙伏毛;小苞片披针形,长2-3毫米,被伏贴的刚毛;花萼长4-6毫米,密被长硬毛或糙伏毛,常深裂成二唇形,裂片5,披针形,上部2裂片常合生至中部以上,下部3裂片分离,均密被白色长柔毛,花紫色、淡紫色或白色,长4.5-8(-10)毫米,旗瓣倒卵状近圆形,先端微凹并通常外反,基部具瓣柄,翼瓣蓖状,基部狭,具瓣柄和耳,龙骨瓣斜倒卵形,具短瓣柄;雄蕊二体;子房基部有不发达的腺体,被毛。荚果肥大,长圆形,稍弯,下垂,黄绿色,长4-7.5厘米,宽8-15毫米,密被褐黄色长毛;种子2-5颗,椭圆形、近球形,卵圆形至长圆形,长约1厘米,宽约5-8毫米,种皮光滑,淡绿、黄、褐和黑色等多样,因品种而异,种脐明显,椭圆形。花期6-7月,果期7-9月。[1]

折叠编辑本段生长环境

根据中国大豆气候区划,除了热量不足的高海拔、高纬度地区和年降水量在250毫米以下,又无灌溉条件的地区以外;一般均有大豆种植。

折叠编辑本段地理分布

中国大豆的集中产区在东北平原、黄淮平原、长江三角洲和江汉平原。根据大豆品种特性和耕作制度的不同,中国大豆生产分为五个主要产区:

内蒙,东北三省为主的春大豆区

黄淮流域的夏大豆区

长江流域的春、夏大豆区

江南各省南部的秋作大豆区

两广、云南南部的大豆多熟区

其中,东北春播大豆和黄淮海夏播大豆是中国大豆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两个地区。

折叠编辑本段栽培技术

折叠种植技术

作为大豆原产国,我国栽培大豆的历史非常悠久,中国的大豆曾经享誉世界,可以说,大豆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对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有着重要意义。然而,2012年来,我国的大豆市场遭遇剧烈波动,进口大豆的数量迅速增加,对外依存度超过80%。与此同时,前不久农业部批准3种转基因大豆进口,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与讨论。[2]

品种选择

按当地生态类型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选择熟期适宜、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已通过审(认)定的品种,如湘春豆21号、湘春豆22号、湘春豆23号等。做到每隔3年换种1次。

种子处理

种子包衣:选用优质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操作时尽量减少种衣剂与金属的接触,包衣的种子要阴干后播种,种子包衣能增加种子的抗逆性。

酸性土壤种植大豆,采用钼酸铵拌种,每公斤大豆种子用钼酸铵1克~1.5克,配制1%~1.5%的钼酸铵溶液喷在种子表面拌匀,阴干后播种。

翻耕整地

稻田种植春大豆,在冬前翻耕,翻耕后按宽2~3米分厢,开好厢沟、腰沟、围沟,春季抢晴天精细整地。要求土壤细碎,无暗垡,厢面平整。冬季空闲的旱土,在冬前翻耕,冬季种蔬菜的旱地,在收完蔬菜之后抢晴天翻耕,翻耕后按宽2~3米分厢开沟,精细整地。

播种

在5厘米土层日平均温度达到10~12℃时开始播种,中低海拔地区3月底至4月初为适宜播种期。穴播,行距27~33厘米,穴距17~20厘米,每穴播三四粒种子,浅播薄盖(盖三四厘米厚)。栽植密度应根据品种特性及水肥条件而定,早熟品种每667平方米栽3~4万株、中熟品种栽 2.5~3.5万株、迟熟品种栽2万株左右。

施肥

大豆​底肥每667平方米地施农家有机肥400公斤、钙镁磷肥36公斤,瘠薄土壤还需施尿素100公斤。农家有机肥在管理豆田整地前施入,通过翻地和耕地将肥料翻入耕作层中,化肥在整地时施用,并使之与土壤融合。间作套种或因农事季节安排的关系,不便给大豆施用底肥时,也可以有计划地把底肥施在大豆的前作上。种肥每667平方米施腐熟农家有机肥150公斤、尿素4.6公斤、氯化钾10公斤。土壤肥力较高或者已施入大量优质农家肥的地,可不施氮素化肥。

施用方法是将肥料施入播种穴内,施入深度为8~10厘米,肥料与种子要被土壤隔开,这样既可防止烧种、烧苗,又能为大豆苗期提供充足的养分,促进早发。或将肥料与土杂肥堆制后作盖籽肥。中下肥力水平的土壤,苗期追肥结合第一次中耕除草时进行,每667平方米施尿素5公斤,或氮、磷、钾复合肥10公斤,或施人粪 250公斤,也可在雨前或雨后将氮素化肥撒施在距大豆植株四五厘米远的行穴间,但切忌肥料直接接触大豆植株,以防烧苗。生长较弱的大豆,开花前或始花期追肥效果较好。每667平方米追施尿素75公斤,氮素化肥应抢在雨前或雨后追施,但应注意防止肥料与植株直接接触。

田间管理

移苗补缺。一般缺苗情况的地块,可就地移苗补栽。移栽时埋土要严密,如土壤湿度小,还要浇水,以保证成活率。为了使移苗补栽的幼苗能迅速生长,在移栽成活后应适当追施苗肥,促进苗齐、苗壮。缺苗严重的则要直接补种。

间苗、定苗。在2片单叶平展时间苗,第1片复叶全展期定苗。间苗时应淘汰弱株、病株及混杂株,保留健壮株。

中耕除草。第1次中耕一般在第1片复叶出现、子叶未落时进行,第2次中耕在苗高20厘米左右、搭叶未封行的时候进行。头次中耕宜浅,第2次稍深,结合追肥培土。

灌溉。在鼓粒期如遇高温干旱王气,有灌溉条件的应适时灌水。以沟灌湿润为宜,防止大水漫灌造成土壤板结。

折叠施肥技术

基肥施足

以有机肥为主,配合磷、钾肥,施肥量占大豆总施肥量的60%-70%,一般是每亩施粪肥500公斤(配合金宝贝肥料发酵剂腐熟发酵,可提高养分转化率,避免二次烧苗现象),草木灰100-200千克,配合过磷酸钙50公斤,尿素5公斤做基肥,建议配合金宝贝微生物菌肥1-2公斤。(如施用硫酸钾复合肥料一亩地施用60-70公斤配合金宝贝微生物菌肥1-2公斤)。翻地前施入,通过翻耕,将肥料施入耕层中。

种肥施好

大豆施肥讲究分层施,种肥施是分层施肥的一种形式,亦是集中施肥。生产中采用每亩施腐熟有机肥100-200公斤(如果是未充分腐熟的新鲜粪便,建议应用金宝贝肥料发酵剂进行发酵腐熟)。配合过磷酸钙10-15千克做种肥。瘠薄的土地还应施入少量的氮肥和钾肥,配合金宝贝微生物菌肥1公斤,可减少磷钾元素吸附固定在土壤中,提高肥料利用率,长期施用可明显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但要注意的是:肥料要与种子分开,以免烧伤种子和幼苗,将种肥施入种子下3-4厘米处。

追肥巧施

所谓巧施,就是将肥料施用在作物生长发育最需要养分的时期。在大豆生产中,根际追肥需要进行2次。第一次是在苗期,此时根瘤菌尚未固氮,正是“氮肥饥饿期”,所以要早施,可结合第一次中耕时追施,每亩施尿素5-10千克配合金宝贝微生物菌肥1公斤,可减少尿素的挥发和淋湿,提高氮肥利用率。或者施用复合肥料(15-15-15)10公斤,(对于肥力高、底肥、种肥,幼苗期生长健壮的可以不施或少施)。第二次是开花结荚期,适时追肥对提高开花率和结荚率,减少落花落荚,提高大豆产量有积极的作用。每亩追施尿素2.5-5公斤,配合金宝贝微生物菌肥1公斤,可补充大豆在开会结荚期所需要的其他中微量元素,结荚后籽粒饱满并能提高大豆抗逆性。

根外追肥

根外追肥也是提高大豆产量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在开花期,结荚期。因大豆根瘤菌的形成需要钼元素,所以一般大豆的根外追肥是钼酸钠、硫酸钾、磷酸二氢钾等。也可将金宝贝微生物菌肥稀释300-500倍,取上清液进行喷施。南北方因土壤质地不同,因此大豆产量差异很大,但是科学的施肥并在作物最佳需肥期及时补充作物所需要的养分,对作物产量至关重要。金宝贝微生物菌配合其他肥料一起施用,不但可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还能降低无机化肥的施用量,是庄稼地增产的“牛奶”,更是农民增收的帮手

折叠编辑本段常见病害

折叠主要虫害

真菌病:有为害暗叶部的斑枯病、灰斑病、霜霉病和锈病等,其中霜霉病遍及各地;为害根、茎的有疫腐病、菌核病和炭疽病。疫腐病以抗病育种;其它靠轮作法防治。为害子粒的有紫斑病和黑点病,药剂拌种防治。

细菌病:有斑点病和斑疹病,有的可用抗病育种防治。

病毒病:种类多,中国长江流域和黄淮平原以花叶病毒流行广、为害重。采用无病毒种子、消灭媒介昆虫及抗病育种防治。

大豆孢囊线虫病、根结线虫病:采用合理轮作和抗病育种防治。主要虫害有食心虫、草地螟、豆荚螟、豆秆蝇、豆秆黑潜蝇、红蜘蛛和蚜虫等,以药剂防治为主。菟丝子在黄淮平原为害甚烈,采用清选种子、生物防治和轮作防治。

大豆锈病已发现的病害有30余种,其中真菌性病害最多,病毒类主要是大豆花叶病毒,线虫病主要为孢囊线虫和根结线虫。大豆锈病、炭疽病、细菌性斑疹病等,在南方发生较重。北方春大豆区霜霉病、灰斑病、细菌性斑点病、孢囊线虫病发生普遍。大豆病毒病在各大豆栽培区都有发生为害大豆粒荚。

折叠防治措施

大豆的病虫害对大豆的正常生长危害很大,严重时减产损失达30%以上。大豆的病害有:大豆根腐病、线虫病、灰斑病、褐纹病、霜霉病等,虫害有潜根蝇、大豆蚜虫、食心虫等。

防治办法:

事前预防,选无病优良品种,整地时进行土壤灭菌杀虫处理;在发病前喷施灭菌防虫药剂+新高脂膜800倍液可有效预防病虫害发生;在病虫害发生期,要按植保要求喷施针对性药剂+新高脂膜800倍液进行灭杀。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价值

折叠营养价值

大豆含的营养素比较全面,并且含量丰富,每100克大豆含蛋白质36.3克、脂肪18.4克、糖25.3克、热量412千卡,钙367毫克、磷571毫克、铁11毫克、胡萝卜素0.4毫克、维生素B1 0.79毫克、维生素B2 0.25毫克、尼克酸2.1毫克,与等量的猪肉相比,蛋白质多1倍、钙多33倍、铁多26倍、而价格比猪肉便宜很多。大豆大豆蛋白质含有人体所需的各种氨基酸,特别是赖氨酸、亮氨酸、苏氨酸等人体必需氦基酸比较多,仅蛋氨酸比较少。这与一般谷类食物正好相反。故大豆与粮食混吃可以互补,大大提高了大豆及粮食的营养价值。大豆含有多量脂肪.并且为不饱和脂肪酸,尤其以亚麻酸含量最丰富。 这对于预防动脉硬化有很大作用,大豆中还含有约1.5%的磷脂。磷脂是构成细胞的基本成分.对维持人的神经、肝脏、骨骼及皮肤的健康均有重要作用。[4]

豆类的脂肪含且因种类不同相差很大,大豆含18%左右,故可作为食油原料。而除大豆外的其他豆类仅含脂肪1%左右。大豆脂肪多为不饱和脂肪酸组成,其溶点低。易于消化吸收,并含有丰富的亚麻油酸和磷脂,是优质脂肪,因此,黄豆和豆油常披推荐为防治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理想食品。

大豆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不饱和脂肪酸、钙及B族维生素是我国居民膳食中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大豆蛋白质含量约为35%—40%,除蛋氨酸外,其余必需氨基酸的组成和比例与动物蛋白相似,而且富含谷类蛋白质缺乏的赖氨酸,是与谷类蛋白质互补的天然理想食品。大豆中脂肪含量约为15%—20%,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85%,亚油酸高达50%,且消化率高,还含有较多磷脂。大豆中碳水化合物含量约为25%—30%,有一半是膳食纤维,其中棉籽糖和水苏糖在肠道细菌作用下发酵产生气体,可引起腹胀。大豆中含有丰富的磷、铁、钙,每100g大豆中分别含有磷571mg、铁11mg、和钙367mg,明显多于谷类。由于大豆中植酸含量较高,可能会影响铁和锌等矿物元素的生物利用。大豆中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烟酸等B族维生素含量也比谷类多数倍,并含有一定数量的胡萝卜素和丰富的维生素E。

大豆的种子含17%的油和63%的粗粉,其中50%是蛋白质。因为大豆不含淀粉;所以适于糖尿病患者食用。在东亚,大豆广泛用于制做豆浆、豆腐;亦可烘烤用作小吃。大豆芽可用于沙拉,可作蔬菜。将大豆和麦粒压碎,加入霉菌,加盐水发酵,经6个月至1年以上,制成的褐色液体称为酱油,在东方的烹调中普遍应用。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成为世界大豆生产大国,巴西和中国次之。现代工艺技术使大豆的用途更加多样化。豆油可以加工成人造黄油、人造奶酪,还可制成油漆、粘合剂、化肥、上浆剂、油毡、杀虫剂、灭火剂的成分。豆粉则是代替肉类的高蛋白食物,可制成多种食品,包括婴儿食品。大豆含有的植物型雌激素能有效地抑制人体内雌激素的产生,而雌激素过高乃是引发乳腺癌的主要原因之一。实验证明,常吃豆粉的一组老鼠患乳腺癌比例较未吃者低70%。此外,大豆含一种叫作吲哚-3-甲醇的化合物,能使体内一种重要的酶数量增加,帮助分解过多的雌激素而阻止乳癌发生。

因为大豆用途多样,营养价值高,栽培广泛,便于出口,所以在缓和世界性饥饿问题上起了重要作用。

大豆,是豆类中营养价值最高的品种,在百种天然的食品中,它名列榜首,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及优质蛋白质。大豆经加工可制作出很多种豆制品,是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病等心血管病人的有益食品。大豆富含蛋白质,且所含氨基酸较全,尤其富含赖氨酸,正好补充了谷类赖氨酸的不足的缺陷,所以应以谷豆混食,使蛋白质互补。

大豆属

澎湖大豆宽叶蔓豆大豆野大豆烟豆

短绒野大豆

药用植物

胶冷杉糖枫海红豆猴面包树欧洲七叶树

石栗凹叶赤杨腰果刺果番荔枝杨梅

槟榔砂糖椰子波罗蜜杨桃白桦坚桦木

胭脂树香水树爪哇橄榄螃蟹木番木瓜

阿勃勒欧洲栗大叶栗子栗豆树黎巴嫩雪松

木棉长角豆柠檬香柠檬马蜂橙

苦橙橘椪柑流苏树油棕榈锡兰肉桂

樟树龙脑树椰可乐果苏丹可乐果

黄牛木粉色黄牛木意大利柏木榅桲第伦桃

金色第伦桃低株第伦桃榴莲古柯桉树

柠檬桉干果桉棉芝老桉蓝桉加宁桉

杜仲欧洲山毛榉香灰莉菩提树欧纳白蜡树

银杏买麻藤南美弯叶豆八角日本大茴香

普通胡桃欧洲刺柏铅笔柏腊肠树美洲落叶松

欧洲落叶松月桂窄叶月桂金月桂尖叶女贞

普通女贞东方枫香树木兰芒果茶树

白千层互叶白千层绿花白千层印度楝树铁刀木

黄玉兰含笑花乳油木葫芦肉豆蔻兰花树

辣木桑树黑桑肉豆蔻豆胶树

欧洲橄榄香橄榄露兜树维奇露兜树阔叶露兜树

马来亚大风子球花豆非洲球花豆树酪梨海枣

意大利石松欧洲赤松牙买加胡椒多果香椒乳香树

鸡蛋花酸橙桃杏仁扁桃

野黑樱黑刺李苦樱桃欧洲李胶杨

杨树银白杨花旗松番石榴草草莓番石榴

小叶紫檀紫檀石榴苏里南苦木牙买加苦木

夏栎洋槐白柳垂柳黄花柳

接骨木檀香印度檀香洋擦木槐树侧花槐树

欧洲花楸安息香药用安息香丁香蒲桃

罗望子浆果红豆杉短叶红豆杉可可树东方侧柏

美西侧柏欧椴美洲椴宽叶椴树小叶椴

英国榆加州月桂牡荆安古牡荆枣

美洲花椒石灰山花椒胡椒花椒释迦毒鱼豆

檫木苦楝木蝴蝶侧柏非洲李

皂荚白桦墨水树黄樟

银栲皮防臭木甜舌草赤杨叶唐棣树熊果

小檗帚石楠加罗林蜡梅茶美洲茶

毡毛美洲茶加那利藿香麦加没药一枝黄胶蔷树

岩胶蔷薇小果咖啡朱蕉红竹欧洲榛

山楂野山楂光山楂单子山楂巴豆

苦香树宝录瑞香欧亚瑞香纸用瑞香异株五加刺五加

麻黄美洲麻黄康藏麻黄连翘栀子花

粉红栀子冬青白珠树染料木小金雀高地棉

草棉北美金缕梅意大利蜡菊狭叶蜡菊小蜡菊

天芥菜洛神葵朱槿沙棘神香草

低地柳薄荷岩生柳薄荷代茶冬青木蓝直立木蓝

苏门答脑木蓝痳疯树柏叶痳疯树棉叶痳疯树马樱丹

指甲花黄果山胡椒乌药狭叶薰衣草齿叶薰衣草

绵毛薰衣草宽叶薰衣草法国薰衣草绿薰衣草薰衣草

枸杞台湾十大功劳十大功劳阿里山十大功劳木薯

可因氏月橘七里香蜡香桃木加州蜡香桃木沼泽香桃木

南天竹锡兰矶松蛇根木黑穗醋栗光滑漆树

亮叶漆树西西里漆树火炬树迷迭香覆盆子

花竹柏芸香风轮菜欧洲风轮菜雅美鼠尾草窄叶鼠尾草

丹参南欧丹参山扁豆山艾油栗

鸟茄紫花茄白英鹰爪豆马钱子

饮料马钱子西洋丁香铺地香金色铺地香金色柠檬铺地香

柠檬铺地香柠檬百里香簇生百里香罗芙百里香荷巴百里香

光亮百里香浓香百里香早生百里香假毛百里香宽叶百里香

银斑百里香百里香蔓越橘大果蔓越桔欧洲越橘

越桔蔓长春花小蔓长春花肝木荚蒾樱叶荚蒾

三裂叶荚蒾可口荚蒾丝兰白王兰鼠尾草

迎红杜鹃素馨花胡颓子狗蔷薇北江荛花

常山槲寄生海桐火炭母草黄杨

千叶蓍珠蓍英国豆蔻舟形乌头菖蒲

春侧金盏花茴藿香藿香黄边龙舌兰龙芽草

纤龙芽草匍筋骨草斗篷草高山斗篷草海岸芦荟

贝尔芦荟芦荟大蒜小蒜熊蒜

葱细香葱韭菜大高良姜南姜

药蜀葵蜀葵药用牛舍草凤梨罗马洋甘菊

春黄菊可都多花菊黄花茅美国香茅耧斗菜

辣根山金车加拿大细辛欧洲细辛北细辛

苦艾野艾柔毛艾洋艾小木艾

罗马艾山道年香艾菊龙艾艾草

艾鲁道威艾角菜多穗马利筋叙利亚马利筋

柳叶马利筋短绒紫苑斯克绵毛紫苑颠茄白花苋

假马齿苋雏菊凹唇姜柴胡中国柴胡

大花新风轮菜凯麦霞花死亡棋盘花圆叶风铃草草甸碎米荠

无茎刺苞术刺苞术积雪草长春花黄金菊

藜菜总花升麻升麻钾猪毛菜铃兰

番红花朝鲜蓟柠檬香茅曲序香茅马丁香茅

香水茅甜莎草香莎草纸莎草香附子

干膜莎草康乃馨石竹五彩石竹姬石竹

羽花石竹白鲜狭叶球菊紫球菊布袋莲

紫兰草麻泽兰香泽兰贯叶泽兰白豆蔻

阿魏古蓬阿魏纳香茴香欧洲合欢子

野草莓野草山羊豆金钱薄荷甘草

三七红凤菜白背三七卧三七菊叶三七

原独活金丝桃土木香夏枯草香茅

凤梨春茗荷姜球姜姜黄

万年青当归小豆蔻棉团铁线莲东北铁线莲

小茴香麝香黄葵葱芥猪草裸穗猪草

三裂猪草莳萝印度莳萝中华当归暗紫茎当归

峨参旱芹牛蒡黄花蒿青蒿

紫滨藜滨藜燕麦琉璃苣芥菜

甘蓝芜菁日本芜菁瑞典芜菁金盏花

大麻番椒小果椒荠菜碎米荠

波叶碎米荠葛缕子印度葛缕子大白屈菜洋香藜

灰藜茼蒿油菊鹰嘴豆野苦苣

苦苣藏掖花薏苡毒参飞燕草

芫荽胡瓜印度南瓜中国南瓜美国南瓜

南瓜孜然曼陀罗花印度曼陀罗野胡萝卜

毛地黄黄花毛地黄紫花毛地黄染续断蓝蓟

箭生菜刺芫茜花菱草小米草荷包牡丹

大豆毛豆白花蛇舌草双花耳草向日葵

大麦天仙子凤仙花板蓝根毒莴苣

莴苣亚麻澳洲亚麻宿根亚麻蕃茄

母菊白花草木犀黄香草木犀冬马齿苋勿忘草

高山勿忘草假酸浆烟草黄花烟草黑种草

大马士革黑种草月见草高山月见草罗勒丁香罗勒

大翅蓟列当稻罂粟冰岛罂粟

虞美人欧芹芹叶钟穗花菜豆茴芹

日本茴芹马齿苋黄木犀草木犀草蓖麻

欧洲碱蓬盐草大蒜芥芝麻乳蓟

亚历山大草龙葵马铃薯繁缕雀舌草

孔雀草印加万寿菊香叶万寿菊婆罗门参草原婆罗门参

美丽三叶草纤毛三叶草紫红三叶草草地三叶草胡芦巴

块茎金莲花旱金莲毛蕊草玉米仙草

蒺藜莪术猫尾草矢车菊

芡莲山葵

库拉索芦荟芦荟

一条根铁线蕨毒蝇伞麦角菌欧洲鳞毛蕨

问荆木贼墨角藻灵芝大颓马勃

糖昆布香菇乌羽玉石松子檞苔

弯叶泥炭藓舟叶泥炭藓乳突泥炭藓夏块菌槲寄生

风茄川贝巴戟天宽叶车前木香

地黄花椒蓍姜花块茎金莲花海葱

芋姜姜花葛附子

马铃薯高山火绒草野胡萝卜

参考资料

1.大豆属  . 中国植物志 . [2017-11-28]

2.大豆  . 中国植物志 . [2017-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