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利米哀歌第一章
第 1 章
哀 1:1> 昔日繁华兴盛,今日满目疮痍,此情此景,怎不令人哀泣……
1:1 这卷书是耶利米为耶路撒冷的灭亡所写的哀歌。整个犹大被彻底地打败,圣殿被摧毁,人民也被巴比伦人俘掳。耶利米为受苦难和被凌辱的人民哭泣,泪水渗透到他的心里。他痛哭是因为神抛弃了那些背弃祂的人民。这哀歌每年都要大声地朗诵给所有的犹太人听,提醒他们,当年耶路撒冷的毁灭就是因为人们固执地犯罪所导致的。
哀 1:2> 在你有难时朋友却落井下石,是怪人心诡诈,还是怪自己交友不慎?
1:2 句中“亲爱的”是指埃及等一些国家,因为犹大一直盼望他们能施以援手。当巴比伦军队靠近耶路撒冷时,犹大不但不祈求神保护,反而背弃主去求他国的援助。
哀 1:9> “不思想自己的结局”,我有没有好好想过呢?
1:9 这个警告不仅响亮而且清楚。如果犹大玩火必然自焚,但犹大真的愚蠢地冒险并且输了。他们拒绝相信不道德的生活会导致神的惩罚,但犯罪的最终代价就是受惩罚(参罗 6:23 )。我们可以选择不顾神,但正如审判一定会降临耶路撒冷一样,它也会临到我们身上。你听从神的话吗?服从神就是爱神的表现。
哀 1:14> 人到底有没有自由,有?没有?好像……
1:14 起初,罪恶似乎提供了许多自由,但当我们自由地做我们想做的事,并逐渐形成一种非做不可的欲望时,我们就成为罪的俘虏,受它的牵制。自由是从神而来,所以祂不会让我们为所欲为,而是让我们做对我们有益的事。事实上,真正的自由是从顺服神而来的,也许从字面上我们不甚理解,但如果我们按照祂的指示而行,必有好的结果。
哀 1:16> 连神都不来安慰,我千万不要落在这步田地……
1:16 神本是个安慰者,但是由于人的罪行,祂必须转脸成为审判官审判他们。
哀 1:19> 有困难时向谁求救?真正能帮助我的是谁?
1:19 耶路撒冷的盟国无法帮忙。因为他们跟耶路撒冷一样,都没有寻求神的救援。这些盟国外表上看似很强大,但其实他们因没有神的同在而软弱不堪。可靠的援助只能从那些寻求神的伙伴那里而来。当你需要他人给予忠告时,应去找那些充满神智慧的基督徒。
哀 1:22> 对我的仇敌,我可以求神惩罚吗?
1:22 巴比伦虽然恶贯满盈,但它却是神惩罚犹大及耶路撒冷的工具。所以耶路撒冷的人民恳求神像惩罚他们一样将巴比伦治罪(“你……怎样待我,求你照样待他们”)。神会那样做的,因为祂已经审判巴比伦了(参耶 50:1-27 )。──《灵修版圣经注释》
耶利米哀歌第一章
耶和华啊求你观看(一 1 ~ 22 )
耶利米哀歌是用“离合诗体”写成的(即每节以一个希伯来字母开始,每章二十二节)。第五章虽然没有采用顺序写作,却仍保持二十二节;而第三章则每一字母连续用三次,所以共有六十六节。
本章是第一首哀歌,形容锡安(即耶路撒冷)被践踏后荒凉的惨况。这种荒凉和悲惨的情景也是先知内心感受的写照──亲眼目睹袓国被毁、同胞遭浩劫,怎能不叫爱国爱民的耶利米悲痛欲绝!
.圣城被毁( 1 ~ 7 )
作者以第三者的身分描写耶路撒冷有如一个失去丈夫和儿女的寡妇,遭遇坎坷,从前的显赫荣华“全都失去”( 6 ),换来的是困苦悲伤( 7 )。这段经文记载的情景是指到主前五八七年迦勒底人的攻击。“何竟”( 1 )原文有哀歌之意,是“哀歌文学”中常用的字。“所亲爱的”和“她的朋友”( 2 )是指犹大国曾依赖以抵抗巴比伦的国家。“她的首领”( 6 )是指西底家和他臣仆。
.罪的结果( 8 ~ 11 )
第 5 节所提耶路撒冷的罪在本段有较详细的记载。罪的结果就是灭亡的痛苦、被人蔑视和羞辱,连只有祭司可以进入的圣所也为外邦人践踏。这里给我们作信徒的提醒──切不可犯罪自毁人格,否则神会被羞辱,也会为自己带来诸多的痛苦(参林前三 17 )。
.锡安的呼声( 12 ~ 22 )
圣城被毁,人民饱尝罪孽所带来的苦果,耶利米开始认识自己的罪( 14 )。因为神是公义的( 18 ),所以他祈求神恩待( 20 )。锡安无助的情景在这里表露无遗。
祈祷 神啊,求 赐我哀恸的心,会为自己及弟兄的罪难过,以致我俯伏在面前祈求恩待。 ──《新旧约辅读》
耶利米哀歌 耶利米哀歌 第一章 注释
1:1-22 第一首哀歌
1-11 锡安遭浩劫
作者用旁观者的态度,哀叹落难後的锡安今非昔比的凄凉景况。
1
「独坐」:原文或作「变为凄凉」(如赛27:10),有被遗弃
之意。
「进贡」:原文或作「被奴役」,或「作苦工」。
(参创49:15; 书16:10;
17:13)
2
「所亲爱的」:指犹大以前所倚赖,曾与他们联盟对抗巴比伦
(参耶22:20;
30:14注)的列国,但犹大遭难时,这些盟邦宛如
陌路人,其至参与巴比伦的劫掠行动。
3 「犹大 ......
迁到外邦」:或作「犹大流亡(或被掳),离开了
患难和苦工」。
「狭窄之地」:或作「在困苦中」。
4 「悲伤」:与守节时载歌载舞的情景成一对比。
「城门」:相当於今日的市中心,是一切买卖和社交活动的场
所。
「愁苦」:有古译本作「被赶逐」。
5 「为首」:即成了主人。
6
「她的首领」:大概指犹大王西底家,他在耶路撒冷沦陷时逃
走被捉(参王下25:4-5;
耶39:4-5)。
7 「窘迫」:或作「飘流」(如赛58:7)。
「乐境」:原文或作「宝物」(即10,
11之「美物」)。
8
「不洁」:原指礼仪上的污秽;作者既将耶路撒冷比喻为女子
(见6),这里大概是指妇人月经所带来的不洁(参利15:19-20
),以此比喻犹大因犯罪变成污秽(参结36:17), 结果被神
厌弃。
9 「自己的结局」:指犯罚的後果。
「夸大」:可作「胜利」,或作「行大恶」(参珥2:20)。
11
以宝物换取粮食,是形容耶路撒冷被围困时城内饥荒的情景。
12-22 锡安的哀号和呼求
12节以後的代名词由第三人称(她)转换为第一人称(我),发言人
是锡安自己,她因着神所降下的灾难甚大而发出痛苦的呐喊,甚至向
外邦人倾诉她的苦楚。
12
「这事你们不介意吗」:或作「愿这事永远不发生在你们身上
」。
13 「他从 ......
克制了我」:原文或作「他从高降火,直入我的骨
头」。
14上  ;
或作「我罪过的轭沈重(有不少古卷则作「他注视我的罪过」
),他的手使它们(罪过)在我的颈项上缠绕在一起」;这是
表示充罪恶的犹大没法逃脱神的刑罚。
15
「招聚多人攻击我」:原文或作「他已为我定下时间。」
「踹下」:原指制酒时把葡萄压碎,以榨取葡萄汁;这里是形
容犹大毫无反抗能力,在敌人的进攻下血溅沙场的情景。
16 「救我性命」:或作「使我的灵复苏」。
17 「举手」:指困苦中向神恳求(参串)。
「像不洁之物」:指被厌弃(参1:8注)。
18
这是锡安认罪的告白,她觉悟到受苦乃是神公义的审判。
19 「我所亲爱的」:见2注。
20 「死亡」:或指瘟疫(参耶15:2注)。
21-22 呼吁神同样施报於仇敌身上
因为神既是公义的,也必审判列国的恶行。
21 「你必使」:或作「愿你使」。
思想问题(第 1章)
1 试列出耶路撒冷里不同居民所遭受的苦难。
这些痛苦是那些人加诸他们身上的?
为什麽遭受这样的苦楚?
又你曾否有类似的经历?
2 锡安觉悟到自己受苦是神公义的审判( 18),你认今日世上诸多
的苦难是否人类自作自受的结果?
讲道材料
耶利米哀歌第一章
目睹悲剧(一 1-11 )
我们大家都曾在荧光幕上看见悲剧所带来的后果,就如空难的结果。意外发生后不久,电视评述员便在出事地点,或在灾场上空,给我们生动讲述所发生的事。一个熟练的评述员能描绘一幅非常生动的图画,讨论肇事的原因、讲述人们的感受、破灭的梦想、生还者和亲属目瞪口呆的悲伤。这就是在耶利米哀歌开头这一段所给我们看见的情形;一篇论上帝的城耶路撒冷遭毁灭的悲剧,以及锡安山上圣殿荒废景象的评述。
但有一句提醒的话适用于耶利米哀歌全卷书:别寻找任何贯穿各章之清晰或简洁的论点。相反地,你会找到一系列并列在一起的图画,从不同的角度描述这一次毁灭性的事件。这反映出那困惑的心境,往往是经历悲伤之医治过程的一环。一个丧失至亲的人,不论是丈夫、妻子、子女或良朋,几乎会不断杂乱地讲到他们的悲伤,再三地把所爱之人的同一事件述说出来;不知道自己在重复又重复,迫切的要向任何准备倾听的人诉说。耶利米哀歌中就是这种情形。
评述在一至三节一开始便论到耶路撒冷像一个‘寡妇’,独自悲痛。另一个先知用同一幅图画描述那些被掳之百姓的经验 ── ‘丧子独居’(赛四十九 21 )。人在悲痛中往往都是如此,前尘往事使现在变得难以接受。从前‘在列国中为大’,从前‘在诸城(作‘诸省’更好)中为王后’,换句话说,从前备受人尊崇的民族,现在只是‘附庸’,被人轻视的顺民。从前是个独立的国家,现在‘位在列国中’,没有安全或安息可言。过去的应许,上帝的应许,已经崩溃了,因为在申命记十二章十节上帝应许以色列有一国土可以安然居住,不受一切仇敌骚扰。现在既没有国土,也无安息可言。她被‘所亲爱的’和‘朋友’抛弃,是指犹大国从前的盟国,它们把她抛弃于危难之中(参耶三十 14 ),她只能痛哭流泪。圣城为‘寡妇’的这幅图画,不但强调她的悲伤,也 重指出她是多么脆弱、不能保 自己,由于寡妇连同孤儿在古代的以色列是常会遇到危险的(参哀五 3 ,和关于耶五 28 的注解 ── 不忠的 体受审判 Ⅱ )。
四至七节给过去与现在之间这痛苦的对比提供了进一步的例证:
── 圣殿,从前挤满了朝圣者和礼拜的人,现在空无一人;
── 祭司,一向带领百姓敬拜上帝,现在叹息 离开了;
── 年青妇女,她们在一些重大的宗教节期中都扮演欢乐的角色(参诗六十八 25 ),现在目瞪口呆、默不作声( 4 节);
── 那些‘首领’, 体中的政治领袖,像‘鹿’,因缺食而虚弱不堪,容易被猎捕( 6 节);
── 仇敌已占了上风( 5 节),正幸灾乐祸地凝视圣城的命运( 7 节)。
在这一切之中,我们初次听见:‘为什么 …… 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这个通常因悲剧引发的问题的初步答案:
因耶和华为她许多的罪过使她受苦。(哀一 5 )
‘背逆’大概是比‘罪过’更恰当的译法,由于这个希伯来字通常含有背叛当权者的意思。耶利米哀歌在这里是再次叙述耶利米书未完之处。若认为本国败落即外敌的胜利就大大误解了;敌对他的是耶和华,是祂对背逆百姓的审判。这是耶利米哀歌从不动摇的观点,而且不厌其烦地重提(参 8 , 12-15 节)。耶和华住在祂会永远保护、抗拒一切仇敌之圣城的信念已完全消失了。这‘仇敌’曾在百姓中间,就是他们曾深情地相信要作他们唯一保护者的那位上帝。在耶利米哀歌中对这事何以发生并不以为不可思议;要面对的真正难题在于我们此后何去何从?
(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小心。耶利米哀歌像在它面前的那位先知一样,看到耶路撒冷的遭遇,并能正确地说,它是活该的。但这种情形在人生中并不是时常正确的。人们面对人生中有些悲剧会说:‘他 ── 或她 ── 做了什么以致会受到那种遭遇呢?’唯一诚实的答案是:‘并没有做什么。’旧约在别处是深谙这一点的。没有别处比在约伯记中更热烈地辩论这一点了。)
八至九节强调百姓的罪,用像‘不洁’(不过希伯来文在这里同样大可以译作‘轻蔑的对象’)和‘赤露’的字眼来形容。在古时的以色列,赤裸,尤其是暴露私处,是耻辱的表记。乱伦的婚姻关系在利未记二十章十七节及以下各节被描述为‘露 …… 的下体’,以及在公众面前被剥衣裸露是加于妓女的刑罚之一(结十六 35-39 )。‘在她衣襟上的污秽’这短句是指月经的血,使妇人以及她触摸的一切在仪式上成为不洁,所以她们被禁止与圣物接触。故此,这 体被描述为全然不蒙上帝接纳的。它存侥幸的心不注意这事实,便自趋毁灭。在第九节的末了,在这幅黑暗的景色中,突然从这 体爆出一急迫的呼喊,恳求耶和华证明祂知道祂百姓惨况的深度。
在十至十一节生动地描述了仇敌所作的事,他毁坏犹大珍爱的一切,践踏原来永远不准外人进入的圣殿。还有百姓惨况的生动描述,他们因饥荒而变得虚弱,准备出卖‘他们的美物’,大概是他们的儿女和亲爱的人,为了换取粮食,不计代价求生存是他们唯一关注的事。从百姓之中又再传来几乎是绝望的叫喊,‘我甚是卑贱’,在这叫喊中百姓危急的情况便作了向上帝哀求的基础。
重温悲剧(一 12-22 )
我们认为这一章头十一节是注释者描述悲剧的话语。但这样的一种注释无论如何巧妙,它在情感上的撞击力是远不及某一曾亲身经历这悲剧的人所说和所想的逼真。日航从东京至大阪那次空难的惨剧已被评述家们详加描述,但萦绕在人心中的,乃是灾祸发生几分钟前航机上那些人匆匆写下的字句和一个生还的空中小姐吞吞吐吐的说话。因此,紧接九节和十一节简短的呼声之后,我们现在被邀倾听一下这破落城市之说话,她以拟人的方式,说到‘我的忧伤’(译按:和合本作‘痛苦’)( 12 节)、‘我的背叛(过犯)’( 14 节)、‘我的眼泪’( 16 节)、‘我的痛苦’( 18 节)、‘我的急难’( 20 节)。这由耶路撒冷发出的哀歌分为两段 ── (一)十二至十六节,(二)十八至二十节 ── 在十七节由这位诗人兼注释者所说的话加以划分,回应并强调所说过的,仿佛是说,‘只要留意那话就行!’
(一) 第一 段以恳求开始,要别人认识所经验之忧愁的深度。有人对应该怎样翻译开头那句话有所怀疑:新英文译本把它译作:‘你们过路的人哪,这事与你们无关么?’现代英文译本则作:‘瞧瞧我,她向每一个过路的人哭诉。’那些过路的人只是任何偶然经过那里的人;任何人都必定能看见这是多么悲惨的情形。在这些话语后面,我们往往看见潜伏在那些面对悲伤忧愁之人心中的恐惧。他们感到孤独,不论别人怎样仁慈或愿意帮助,他们就是不了解。他们有一个私人之孤独世界,别人是无法进入的。
锡安转离那些可能不了解的人,转向耶和华,承认所发生的事是上帝所作的。这是‘祂发烈怒的日子’( 12 节),是许多先知说会来临的‘耶和华的日子’;对于以色列来说,这日不是百姓所认为的快乐和兴旺的日子,而是审判和灾祸的日子(参摩五 18-20 ,和耶四 9-10 的注解 ── 响起警号 )。这日子是‘火’( 13 节),在旧约经常用以形容上帝之忿怒与审判的象征(例如,摩一 3- 二 3 );这日子是‘狩猎者’上帝使祂的百姓陷于祂的网罗之中(比较何七 12 );这日子是上帝把耗费精力的轭放在祂百姓的肩上( 14 节);这日子是上帝在收祂严厉的果子,百姓的血像从酒醡中被脚踹出来的葡萄汁浆( 15 节)。在个人的认罪中,一幅接一幅的图画蜂涌而出。我们用的言辞可能不同,但仍然需要这样的认罪,而且承认我们是在上帝的手中,而且在祂的审判之下。
(二) 第二 段,十八至廿二节,以回应这主题作开端。所发生的事是耶和华的作为,而且祂这样做是合理的。‘耶和华是公义的’是法律上的说法,表明在待决的案件上,上帝是清白的一方,而祂的百姓是有罪的。然而说所遭遇的事是合理的,并不能更容易承担。因此我们在这一段所发现的是:锡安承认得不到人的帮助,才愈来愈转向那令她悲伤之源头,而只有祂能带来医治的耶和华;恳求耶和华‘观看’祂百姓的痛苦( 20 节),‘留心听’受苦的哀呼( 21 节),并对付那因锡安的遭遇而幸灾乐祸的敌人。这最后的恳求( 21-22 节)必不可误解为只是要求报仇的呼声。正如在耶利米书四十六至五十一章攻击列国之神谕中的情形,我们在这里作出信心的宣称:上帝之统管是普世性的,而且任何人或国家所作的恶事,必定会受到应得的报应。
在结束第一章以前,让我们注意两件事:一件是用字的问题,另一件是持久真理的指标。
( 1 )在本章出现两次的短句,是你在耶利米哀歌中会时常遇到的;就是译作‘锡安的女儿’( 6 节)的短句,或译作稍长的‘犹大之贞洁女儿’( 15 节直译。译按:和合本作‘犹大居民’)。这些译法都会产生某程度上的误解。例如,现代英文译本,在第六节只说‘耶路撒冷’,在十五节则作‘我的百姓’。这短句的意思并不是‘锡安的女儿’( the daughter
of Zion ),而是‘女儿锡安’( daughter Zion ),是一个有助于将这城描绘为一个人物的短句,而且也表明这城与耶和华之间的密切关系,即使当这女儿是在困难的时候。
马唐纳注释 耶利米哀歌
注释
壹.耶路撒冷荒凉得可怕(一 1 ~ 11 )
我们在这里看到耶路撒冷变得彻底荒凉。本段经文是从旁观者的语气说话。曾经住满居民的城市现在却如一个凄凉的寡妇; 王后 .. 成为进贡的,被她的众偶像离弃,被她的盟友出卖( 1,2 节)。百姓已经因他们的罪而被迁到外邦,再没有朝圣者到锡安敬拜( 3 ~ 9 节)。圣所的珍贵器皿已被巴比伦人抢掠( 10 节),人民受尽饥荒之苦( 11 节)。
贰.百姓痛哭、认罪、祈祷(一 12 ~ 22 )
一.哀哭(一 12 ~ 17 )
这段经文讲述耶路撒冷独特的痛苦。第 12 节成了“表达忧伤的经典例子” 1 ,也让我们想到,我们的主也曾为这个顽梗地拒绝祂的城市而哀哭。这些用语也适用於基督在十架上的情况:心硬的兵丁和宗教领袖,还有普遍的群众无情地观看祂受苦,象凑热闹一样。
犹太人知道是耶和华( 1
5 节)使灾难发生,而虽然锡安举起双手,期盼怜悯临到,却无人安慰她;她已变成不洁之物( 17 节)。
二.认罪(一 18,19 )
在犹太人的认罪中,他们承认耶和华使他们被掳,是公义的;承认曾违背他的命令,承认她异教的“情人”,即外邦列国, 愚弄她。
三.祈祷(一 20 ~ 22 )
犹太地祈求神报应那些充满邪恶,又幸灾乐祸的仇敌,她在重重的叹息中承认自己的罪过。
耶利米哀歌 1:1
现 在
何 竟 独 坐: 耶
利 米 为 着 耶 路 撒 冷 的 倾 覆 以 及 她 所 陷 入 的 悲 惨 境 况 而 发 出 深 沉 的 哀 叹。 圣 城 被 比 拟 为 一 位 被 遗
弃 的 寡 妇, 她 失 去 了 自 己 的 儿 女, 朋 友 们 也 背 叛 了 她; 她 已 经 完 全 被 弃, 也 无 人 安 慰 她。
1:5
为 她 许 多 的 罪 过 使 她 受
苦: 耶
路 撒 冷 所 遭 遇 的 痛 苦、 毁 坏 和 败 亡 的 灾 祸 都 缘 于 民 众 的 罪 ( 比 较 8~9, 14, 18, 20, 22 节 ) , 是 他 们 自 己 招 来 了 神 的 审
判。 一 个 人 如 果 不 断 陷 在 罪 中, 他 就 必 定 要 遭 到 神 的 刑 罚 ( 罗 6:23) 。
1:7
无 人 救 济: 那
些 偏 行 己 路、 不 顾 圣 灵 责 备 的 人 将 会 发 现 当 他 们 落 在 急 难 中 时, 无 人 可 以 帮 助 他 们。 当 一 个 人 悖
逆 神 到 了 一 定 的 地 步 时, 神 就 定 意 不 再 施 恩, 反 而 要 降 祸 刑 罚 这 样 的 人。 人 若 始 终 敬 畏 神 和 神 的
审 判, 就 能 够 免 遭 这 样 可 怕 的 结 局。
1:12
我 的 痛 苦: 在
本 章 的 前 11 节 中, 耶 利 米 亲 自 发 出 哀 叹; 12~22 节 中, 耶 路 撒 冷 以 第 一 人 称 的 方 式 发 出 哀 叹。
1:12 他 发
烈 怒 的 日 子: 有
一 些 信 徒 单 单 强 调 神 的 慈 爱 和 宽 恕, 却 忽 略 了 神 向 所 有 拒 绝 听 从 他 的 呼 召, 拒 绝 转 回 公 义 的 人
所 发 的 烈 怒。 认 为 基 督 会 因 着 他 的 慈 爱 而 容 忍 罪 恶 的 观 点 毫 无 圣 经 根 据 ( 参 启 19:15~17 注 ) 。 如 果
我 们 希 望 能 够 真 正 明 白 神 将 来 要 倾 倒 的 忿 怒, 我 们 可 以 阅 读 和 查 考 启 示 录。
1:18
看 我 的 痛 苦: 这
节 经 文 揭 示 了 本 书 的 主 题: 罪 必 定 带 来 痛 苦 和 哀 伤。 人 也 许 可 以 暂 时 享 受 罪 恶 和 败 坏 中 的 乐 趣,
但 是 他 终 将 受 到 撒 但 的 奴 役 并 且 要 承 担 罪 恶 的 私 欲 所 带 来 的 后 果 ( 约 8:34 ;罗 1:26~32) 。 任 何 不 愿 悔 改 归 向 神 的 人 都 将 遭 受
愁 苦、 绝 望 和 灭 亡 的 痛 苦。
1:22
恶 行,都 呈 在 你 面 前: 如
果 我 们 真 正 关 注 神 的 荣 耀、 福 音 和 他 在 地 上 的 公 义 计 划, 那 么 我 们 祈 求 神 审 判 邪 恶 民 族 以 及 所
耶利米哀歌
注释
一 1-22 耶路撒冷的痛苦
一 1-7 耶路撒冷失其恩宠
这段的中心思想是说耶路撒冷曾为耶和华所疼爱,如今却失去了祂的恩宠。这城象征神与祂的百姓的特殊关系。在摩西之约的前提下,神曾向戴维王许下一个特殊的承诺,应许他和他的后裔将统治耶路撒冷(撒下七 11-16 ;诗二)。戴维曾使这城和国家成为大城大国(希伯来文翻译为「大」的词语在第 1 节中其实出现了两次,但有一次译为「满有」);所罗门更进一步建成了那辉煌的殿宇(王上五至八)。现在这城市已成了一片颓垣废堆。以前曾战胜仇敌,现今却只有战败;一度是繁盛之都,现今却变成荒场。在主前 586 年,耶路撒冷的命运变成了人类骄傲自满,落得愚昧下场的象征。
在耶利米哀歌中,此城常被拟人化地被形容为一个妇人。「锡安的女子」(一 6 )这词句清楚地表明这一点(锡安在耶利米哀歌中是耶路撒冷的另称)。女性化的描绘也见于寡妇和皇后两者的对比(一 1 )。她「所亲爱的」使人回想犹大对耶和华的不忠,她敬拜别国的神,并与别国建立政治的联盟(参耶三 1 )。这女性化的描写也反映在妇女们所受的痛苦中,道出了整体百姓所受的苦难,即包括「处女」(一 4 )和「母亲」(一 5 下)。
被掳的主题首先在这些经文中提出来(一 3 、 5 )。「锡安的路径」(一 4 )是那些朝圣者每年到来庆祝大节期走过的道路(参诗八十四 5 ;修订标准译本)。在犹大中有许多「宗教」,却寻不着真诚的心灵,这令神厌倦了(参赛一 11-17 )。故此,神审判百姓的一个作用,便是要停止这虚假的宗教。
一 8-17 耶和华向耶路撒冷发出怒气
耶路撒冷受苦是由于她犯罪的结果这观念,首先在第 5 节中提出来,现在再循此继续发展下去。「不洁」和「污秽」(一 8-9 )唤起了礼仪上不洁的观念,这里指出因着犯罪而使百姓与神隔绝。本处所用的意象显示敌人入侵时,所行的凶暴和凌辱人的事(一 8 ),并且亵渎圣殿(一 10 )。围城和侵略的悲惨境况因着缺粮而变得更坏了(一 11 )。
这诗章到目前为止,仍是诗人在谈论耶路撒冷,尽管那拟人化的京城曾两度开口说话(一 9 、 11 )。现今这京城为自己说话(一 12-16 )。她向耶和华的呼求(一 9 、一 11 ),转而变成向那些见证她受苦的人发出请求,因为是耶和华将苦难降在她身上。「耶和华在他发烈怒的日子」在别处称为「耶和华的日子」(摩五 18 )。这观念的背景是指着耶和华为以色列人向她的仇敌发动圣战(例如申二 24-25 )。作者在这里表示惊讶,因为神竟将祂的愤怒转向祂自己的百姓。这意味祂的百姓也不可把神的恩典视为理所当然,并忽视祂立约的命令;尽管这方面的试探是经常出现的。
在这一切痛苦之中,竟无一人安慰她(一 16-17 ;参一 9 )。这时一幅极为悲惨的图画,透露对「弥赛亚」的渴求──祂最后将拯救神的百姓脱离罪恶和痛苦。在被掳之后将得到「安慰」的观念,也出现在以赛亚书四十章 1 节。这事情将会在耶稣基督里得着应验,而且会显明在普世之中。
一 18-22 向耶和华发出呼求
耶利米哀歌第一章
Ⅰ 第一首哀歌(一 1 ~ 22 )
A 耶路撒冷被毁(一 1 ~ 7 )
这一开始的几节经文已表明了整卷书的主题,亦即浩劫如何临到南国及其首都耶路撒冷。作者首先简短地反省灭亡的原因,而后便急切呼求怜悯。 何竟! ( 1 节)是希伯来文独特的哀叹用语( ~e^k[a{h ),通常用作挽歌之首(参:赛一 21 ),它并不被包含在音韵的结构之中。在太平时期,犹大的首都耶路撒冷是熙来攘往的商业中心,也是全国敬拜的重镇。现在她却是被人弃置的废墟,往日繁华不再,居民亦走散一空。作者为了强调此一灭亡的悲剧,以死了丈夫和孩子的妇人为喻。她正为往日的光采痛苦地哀哭,并在悲痛和忧愁中思虑当前凄凉的景况。孀居的概念经常被用来描绘深沉的孤寂和绝望。作者在此不仅用自己的口吻叙述荒凉的景象,他同时也代表这遭灾的京城为它过去的罪而哀哭。 王后 和 进贡 二词,具体表现了这一度骄傲的城市如今堕落到何等地步。她从前曾统治摩押和以东等国,现今却自己遭掳、受蹂躏,且被掠夺一空。马索拉经文的本节可依 AV 、 RV 和多数现代译本重新断句,结果便成了一个三行的诗节,且其音韵与这首哀歌其余的部分一致。
当别人在睡眠中得到身心的休养时,耶路撒冷却彻夜未眠( 2 节)。她不停地哀哭啜泣,为夜间的惊恐而忧心,却无人前来安慰。 她所亲爱的 一词曾被耶利米用以指埃及、约但河流域各族、推罗以及西顿(参:耶二十二 20 ),犹大曾试图和这些国家结盟对抗巴比伦。这些 朋友 在耶路撒冷迫切需要之时,却弃她不顾,其中有的事实上还以诡诈待她,存心协助巴比伦来洗劫耶路撒冷,加速了她的败亡。
当灾民在耶路撒冷附近的狭窄隘道被捕获时,抵抗的势力便告瓦解。因此,平时指绝望和困境的 me{s]ar 一字,在此有更深刻的含义(参 RSV : 在困苦中 ; NEB : 在困境中 )。通往耶路撒冷的路径,曾一度挤满了前往圣殿参加节日庆典的人,如今尽都荒凉( 4 节)。 城门 指的是京城大门之内的区域,也是多数巴勒斯坦城市的城墙内,寥寥可数的空地之一。商人们齐集此处销售货物,而长老或君王亦在此处施行审判(申二十一 19 ;得四 1 、 11 ;撒下十八 24 ,等等)。侥幸存活的年轻女子,为她们失去了未来的丈夫和子女而哀伤。马索拉经文的 \cs16 nu^g{o^t[ (愁苦),多数的译本显然从 na{hag{ 解作 n#hu^g{o^t[ ,亦即“被赶逐”。据此, RSV 译为 她的处女被拉走 。然而,马索拉经文此处相当合理,所以不需像某些解经家一样,把 nu^g{o^t[ 当作 nehugot 的缩写。对一向自认是首而非尾(参申二十八 44 )的南国百姓而言,仇敌的优势是可恨的事实。但是,灾祸是对全民犯罪的惩罚。作者于此强有力地指出浩劫临到犹大的真正原因。神因犹大犯罪而使其遭到被掳之灾,此一主题在之后的几首哀歌中将接续开展。这里提到的 首领 ( 6 节),可能指西底家和他的大臣,他们逃离耶路撒冷不久后就被抓回(参耶三十九 4 、 5 ;王下二十五 4 )。
无草场之 鹿 的比喻( NEB ),和诗篇二十三篇所描绘的耶和华带领并引导祂的羊,成一鲜明的对比。神给我们的预备当中,最宝贵的是基督,也就是为羊舍命的好牧人(约十 11 及下)。作者刻意以过去和目前景况的对比,来强调被掳的哀戚和悲伤。马索拉经文的 ma{ru^d[ (飘流、不安)被认为是抄写之误,本应是由动词 ma{rar (痛苦)所衍生出来的名词。这种悲痛的感受在 RSV 的此处和三 19 都翻译得很清楚。这里嗤笑的敌人是指亚扪、摩押和以东等国,这些国家都是以色列人的世仇(参俄 12 )。
B 灭亡随犯罪而来(一 8 ~ 11 )
5 节的主题耶路撒冷的罪,在此被更严密地审察。这主题至终成为本卷书主要的神学重点之一。作者接续前面女子的比喻,指出她从前的追求者均弃绝了她,因她耽溺在罪中,已成为不洁。许多英文译本以 赤露 代替“坏名声”。曾经自傲的女子如今已堕落不堪,因为她参与了道德败坏的敬拜巴力仪式。她叹息退后,因为往昔的仰慕者现在均躲避她。 9 节马索拉经文的 t]um~a{h (污秽),既指仪式亦指道德。犹大在这两方面都有罪。根据西乃之约的标准,对于应该明白神的圣洁的人而言,这种罪是非常严重的。同样,基督徒被劝勉要避免一切可污秽人的(太十五 18 ;林前三 17 ,等等),免得削减了见证的权柄及果效。耶路撒冷完全漠视她的属灵责任,以至于从未想过她屡屡违反西乃之约,必然招致毁灭的后果。即使先知不断地警告,她依然故我。因此,她的灭亡是令人生畏的事件,其中富含预言和预兆,值得让人反覆思索。
然而,如今耶路撒冷终于了解到她是如何的罪恶深重,作者在这里以耶路撒冷自己绝望的呼求来描述, 11 节亦与此处类似。就像一位被凌辱的美丽女子,耶路撒冷已被异教征服者掠夺的行动玷污,这些仇敌进入圣所并夺走战利品。她的 美物 (马索拉: mah]@muddi^m )是仅以复数形出现的罕见字,意即“贵重物品”。此字在 7 和 11 节均作此解。在公元前五八七年的攻击行动中,巴比伦人夺取了圣殿内一切值钱的装饰物,并将最贵重的敬拜用具带往巴比伦(参耶五十二 17 ~ 23 )。让异教人士进入神的圣所,可说是圣殿最严重的噩运,因为甚至连以色列本国人,只要不是祭司,都不得进入圣所。但如今那些不得进入以色列人会中的外邦人,却正以最放肆的态度玷污圣殿。 11 节的 美物 ,是指耶路撒冷的居民卖掉值钱的东西以购买食物,反映出公元前五八七年抵抗势力瓦解之前的情景。人若想苟延残喘,当时也别无选择。 耶和华啊,求 观看 ,是这城市再一次插话发言,从这里开始,发言者即转换成耶路撒冷,一直到这首哀歌的末了。
C 呼求怜悯(一 12 ~ 22 )
如果照传统的翻译, 12 节成了典型的举哀。然而,马索拉经文究竟应如何解释,仍颇有疑问。头两个字 lo^~
~@le^k[em 意指“并非对你们”,若照各英译本一样译作质问的语气,便有“这一点都不影响你们吗?”的意思。如果作此译,便指的是耶路撒冷最近之经历所造成的痛苦,以及旁观者得以从中汲取的教训而言。但是,若将其译为一个愿望,则本节一开始应作“愿这事永不发生在你们身上”,而这似乎比传统的翻译更切合当时的情况。作者在此和基督同样为充耳不闻的耶路撒冷哀哭(参太二十三 37 、 38 ;路十三 34 、 35 ),这两个情景的类同相当明显。 13 节的第一行若第一个子句在“火”结束,同时将马索拉经文的 wayyirdenna{h (克制)读作 yo^ridenna{h (从 ya{rad[ 而来,即“降下”),意思较为合理。所以整行便读作:“祂从高天降火;祂使火直入我的骨头。”作者藉着火、网罗和发昏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耶路撒冷被围时可怕的景象。火烧进耶路撒冷的深处,网罗使得所有的人无所遁逃,而“发昏”一词则完成了这幅人心惶惶的图画。
马索拉经文 14 节的起首有点难解, nis*qad[ 有些问题。既然此字在旧约中仅见于此,其意义无法确定(可解作“绑”?)。七十士译本和很多手抄本将子音略作修改,读作动词 s%a{qad[ 的词类变化“留意”,并将整句译为“留意我的过犯”,即将马索拉经文的 `o^l (轭)读作 `al (高于……,在……之上),此一解释和本段要旨相吻合。 nis*qad[ 一字亦可能会读作字根 qa{s%a{h 的变化 hiqs%a{h “使沉重”,所以全句便译成“祂使我罪过的轭沉重”。这段经文最简单的修正是将马索拉经文的 nis*qad[ 读成 niqs%a{h ,并译为“我罪过的轭沉重”。这段经文意指耶路撒冷的罪恶不断加增,而且像动物颈项上沉重的轭一样,重重地压迫着她。这样一个难以承受的重担,使她无法逃脱她当得的惩罚。因此,这里的轭是另一个比喻,用以表达耶路撒冷陷落时灾祸之无远弗届。 大会 ( 15 节)通常是为了快乐的目的,但此处却是由神招聚的敌军,为要庆祝犹大勇士的一败涂地。 酒醡 ,生动地刻划了耶路撒冷的反抗势力如何被压碎;而反抗者所洒的血,就像从大桶中涌出的葡萄汁一样。
由于耶路撒冷在西乃之约中的特殊地位, 耶路撒冷这处女 (和合:居民)本自恃无人可来犯(参四 12 )。如今她付出惨痛的代价,才知道自己从前多么目中无人。基督徒的所需必须单单仰望基督(参:林后十二 9 ;加二 20 ,等等),因为当他自认靠自己可以站立得稳时,正是置身于将要跌倒的危险之中。基督徒最大的安慰是他的救主;和此有天壤之别的是耶路撒冷,她在危难时无人安慰,使她悲惨的命运更加沉痛。 17 节似乎是一附加说明的插句,作者为受打击的城市哀哭,而这城市正伸出它的双手表达悲痛和哀求。神在这里被形容是公义的审判者,祂终于要刑罚祂冥顽的子民,因为他们长久以来一直悖逆祂。耶路撒冷因耽溺在迦南异教纵情声色和败坏的仪式中而成为不洁,而先知所预言的惩罚此刻已然来临(参:启二十二 10 、 11 )。基督徒常常被劝勉要除去一切的污秽(参:林后七 1 ;弗五 4 等等)。
耶路撒冷在 18 节再度发言,并为导致她遭到如此惨痛惩罚的罪而哀哭。在这章其余的部分,并无悖逆神旨意的思想,且对神的公义亦无任何的抱怨,这点和约伯记有所不同。神公义的审判,被耶路撒冷以服从的态度毫无疑问地接受。她体认到自己是如何地罪孽深重;亦了解到自己不断地拒绝西乃之约的责任,导致国家如先知所预言般灭亡。犹大受的审判完全出于公义的神的管教(参:创十八 25 )。相较之下,约伯所遭遇的苦难乃是另有目的,因为该书清楚指出约伯并非罪人,而是在神的眼中完全正直。耶路撒冷陷落,无人得以幸免,少年人和少女亦遭到重击。犹大延续未来的希望全系于他们身上,但他们都被连根拔起,强掳至巴比伦。犹大人无论在国家或是个人层面,都不能忍受被人灭绝,而这点是可以了解的。 亲爱的 (参 2 节),指的是当南国被巴比伦军队蹂躏时,未能前来救援的盟国。特别是埃及,它认为应小心行事避免与迦勒底军队正面交锋。 祭司 和 长老 正是漠视耶利米警告,却听信假先知安慰人谎言的那些领袖,他们在被围时当然首当其冲,最后在觅食时当场断气。作者以 me{`eh (内脏、心肠、肚腹)和 le{b[ (心)来形容情绪的剧烈搅扰;前者通常被认为是情感的所在,而后者则被闪族人视为掌管智慧、意志和决心之处。耶路撒冷在承受了围困和毁灭的惩罚之后,显然领悟到必须洗心革面,因为过往的悖逆为她带来了咒诅而非祝福。这浪荡的女儿终于觉醒了。
马索拉经文的 20 节末,可以解作:家中的 死亡 是刀剑的后果。然而,希伯来文 ma{wet[ 亦可能像耶利米书十五 2 ,十八 21 一样,指“瘟疫”、“流行病”(和合本两处均作“死亡”)。因此,家中的瘟疫和外面的刀剑,都达到一样的结果。以色列的仇敌必然大感欣慰( 21 节),因为神从前曾使浩劫临到选民的仇敌,但如今反倒将刑罚的怒气发在祂的子民身上。 21 节末,报告的日子,在马索拉经文意思并不明确。如果 那日子 指的是犹大遭灾的时日,那么动词 使 就应译作完成式。若它指的是以色列幸灾乐祸的仇敌,将来会同样经历被罚的羞辱,则动词应译为未来式,“你必使”。 RSV 依照古叙利亚文新旧约合订译本,采用了命令语句;而有些中世纪的犹太译者则认为这是对未来的愿望,所以译成“愿使那日来到”。耶路撒冷祈祷,愿她仇敌的恶行亦将在神面前受审判,就像以色列和犹大的不法受到神的审判一样。她现在完全领悟到,她所受的惩罚源于先前自己任意且不断地陷溺在罪中。这里对因果关系的体认,铺设了接连几章的主题。在这段中,对未来的盼望亦曙光乍现,因为以色列的仇敌必因其恶行而受到当得的惩罚。这节经文亦为整卷哀歌奠定了神学的基础──神的公义要求依罪施罚,但这也必须看作是这个国家未来希望的根据。若要后者实现,则必须要“回转”或“改变”,以及要完全顺服神已向人启示的旨意。
本章的最后一节经文,提到祈求神报复所涉的道德问题。在旧约中,这些呼求通常是在以色列因行恶被罚后发出,她(耶城)希望全地的审判者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其他恶人。这种态度乃基于神是管辖全人类道德的主。此态度亦带有一种迫切感,因为如果神要人看见祂执行公义,那么神的报应必须在今生实现。这种思想认为神公义的彰显最为重要,其次才是罪人的回转。恶国的所作所为,其实就是否定了神的律法,这种态度显然使他们对他国多行不义、不加节制。犹太人既认为得罪人就是得罪神,所以他们自然会毫不含糊地祈求神施行公义、惩治恶人。在新约中,对恶人施行报复完全是神的特权(参:罗十二 19 )。──《丁道尔圣经注释》
耶利米哀歌
耶利米哀歌第一章
1:1
希腊文《七十士译本》在本节之前还有一段标注:“以色列民被掳、耶路撒冷成为荒场,耶利米坐下为耶路撒冷哭泣,写了以下的哀歌哀痛此城”。先知既震惊又失望,举首问天,何以一座熙来攘往(“满有人民”)的城市,如今变为荒场?“独坐”亦作“荒凉”。“进贡”亦作“奴工”。
1:2
作者将耶路撒冷(代表整个犹大国)比拟为“王后”,现在成为寡妇,象他自己这位哀哭的先知一样(看耶13:17),终日以泪洗面。“所亲爱的”指犹大国从前曾与之结盟共抗巴比伦的国家。这些国家不但见犹大遭难坐视不救,反帮助敌人,一同掳掠(例如以东)。耶城本贵为王后,被掳而沦为女奴,皆因犯了淫乱罪,离弃了她的丈夫耶和华。“所亲爱的”原文作“她的众情人”。
1:3 “住在列国中,寻不着安息”:正如摩西当年警告以民,若违逆与神立的约,必分散万民中,在那里不得安逸(申28:65)。“迁到外邦”亦作“被掳”。
1:4
“锡安”就是耶路撒冷,因为是一国的首都又是宗教中心,所以圣节期间,全国百姓都来欢庆,热闹非凡,现在经过战火蹂躏和敌人劫掠,已成荒场。“守圣节”:看《出埃及记》23:14-17。本节连用“悲伤”、“凄凉”、“叹息”、“艰难”和“愁苦”来描写目睹名城沦为废墟内心的难名哀痛。
1:6 “首领”:亦作“王子们”,可能为西底家王和他的众子(看耶39:4-6;52:7-10)。“锡安城”亦作“锡安的女儿”,将耶城和居民当作女子看待。
1:7 “古时一切的乐境”:例如大卫和所罗门作王时的鼎盛国运。
1:8-9
“不洁”:因故意犯罪而有的礼仪上的污秽。“在衣襟上”亦作“在裙上”。作者将耶城比喻为女子,她的罪行完全暴露在众人眼前。“不思想自己的结局”:即不考虑犯罪的后果。“仇敌夸大”亦作“仇敌奏凯”。
1:10 圣殿被掳掠,任由原为犹大人轻视的外邦人践踏。
1:11 “寻求食物”:耶城被围困时和陷落后,粮食短缺,居民四出寻找食物,为求生存,连宝物也拿出来换取粮食。
1:12
本节以前,说话的是作者,用“她”来称呼耶路撒冷。本节开始,全章的后半改用第一人称“我”,说话的是耶城自己。她向“过路的人”诉说身受的苦痛,叹息神降罚沉重。
1:13 “骨”为身体的架构,代表全身(诗6:2)。神刑罚的火降在耶城,如网罗四布,无法逃避。
1:14 本节上半可译为“他的手将我的罪过缠作一团,绑成重轭,缚在我颈项上”。
1:15 圣经常用“酒醡”踹酒来比喻神的审判(看赛63:2-3;启19:15)。
1:17 “耶和华论雅各已经出令”可译为“关于雅各,耶和华已发出命令”。“雅各”指犹大国。“不洁之物”:看8-9节注。耶城已成为众人厌弃远避之物。
1:18 耶城承认自己罪有应得,神是公义的(看申32:4;诗119:137;耶12:1)。
1:19 与犹大国结盟的外邦都出卖了她,在危急关头纷纷离弃她。祭司和长老为国家领袖,因粮食短缺而饿毙,无人救援。“所亲爱的”:看2节注。
1:20 “在外…在家”:在外被人杀,在家又无粮食只有待毙(看耶14:16)。
1:21 “你报告的日子”即神所宣布的审判的日子,神既是公义的,也会惩治列邦的罪行(看耶25:1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