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利米书第十八章
第 18 章
耶 18:1-19:15> 神为什么以制造陶器比喻犹大?这段信息是写于何时?
18:1-19:15 这些比喻大约写于约雅敬早期执政期间,喻意为神对犹大有绝对的主权。神就如窑匠弄泥那样,可以随意陶造犹大,祂不断陶造他们,希望把他们造成有用的器皿。不过,犹大必须赶快悔改,否则它这块泥就会硬化,变成不合用的器皿而被摔碎。
耶 18:6> 既然神有权塑造人,人岂非变成扯线的木偶?还是……
18:6 窑匠在转轮上做器皿时,往往会有瑕疵。窑匠可以不加理会,也可以重新另做。同样,神也有权改造犹大人成为合祂心意的子民。我们不应以消极被动的态度回应神的陶造工作(这只是泥的一面),而是应以甘心乐意的态度接受祂在我们身上的工作,顺服祂的一切安排,变成合乎祂心意的贵重器皿。
耶 18:12> 想做便去做──倘若人人都如此,那么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18:12 我们的社会崇尚坚持己见、独立自主和脱离权威。然而,这些一旦渗入我们与神的关系之中,就会令我们变得冥顽不灵、自视过高、不肯听从教导和不肯改过自新。顽梗自恃的性格发展下去,就会渐渐使我们与神为敌了。
耶利米书中的实物比喻
耶 18:18> 犹大人自以为拥有一切,却独缺神的话语;我又怎样?拥有什么?失去什么?
18:18 耶利米以言论和行动向犹大人的社会和道德行为发出挑战,他公然指责君王、官长、祭司、先知、文士和智慧人( 4:9 ; 8:8-9 )。他坦然无惧地批评他们。他们可以接受批评改过自新,也可以禁止他的言论。但犹大人选择了后者。他们认为根本不需要耶利米,因为他们想听的话假先知都说了。你是以什么态度回应别人的批评呢?细心听一下,神可能有话要跟你说呢!──《灵修版圣经注释》
耶利米书第十八章
弄泥(十八 1 ~ 23 )
这是耶利米的第七篇信息。神用匠抟泥的实例要百姓明白祂对他们是何等的忍耐和宽大,纵使以色列民族屡次违背祂的命令,惹祂发怒,但祂仍多次给他们悔改的机会。神这样宽大,实应获得以色列人的歌颂及绝对的顺服。再者,神有如匠,以色列人有如泥,神看怎样好,就可以怎样作,百姓是无权反对的,反应欣赏神的心思。可是,百姓却没有这样做,反而更变本加厉,第二次设计要杀害先知(第一次可参十一 18 ~ 19 )。
.匠的喻意( 1 ~ 10 )
在这里耶利米特别注意匠怎样制作器皿。“转轮”原意指两块石头上下动,比喻神如何忍心熬炼以色列人。神亦在此强调世上一切(包括邦国)都是在祂掌管之下,祂拥有绝对的主权,以色列人应当完全降服才是。
.时候已到( 11 ~ 17 )
以色列人本应如处女一般为神所喜悦,谁知他们竟把自己变为淫妇。他们舍弃神而追随偶像。结果弄致国土荒凉,为人嗤笑。第 14 节的总意是口渴的旅行者必定不会错过冰凉的清水,然而以色列人却不如此,连那给他们活水的神也可以忘掉。
.第二次谋害( 18 ~ 23 )
当耶利米宣告神的信息后,这班顽梗、心如坚铁的百姓竟然再动杀机。所以耶利米求神伸张正义,惩治这些奸恶之徒。先知的呼求,并不是出于报复的心态,他只是盼望神施行公义。
祈祷 若我还没有完全顺服,求主教导。 ──《新旧约辅读》
耶利米书 耶利米书 第十八章 注释
18:1-20:6
先知的比喻与象徵性的动作
1-12 窑匠制器的比喻
先知受命往访窑匠,在那里他领悟了神的心意,因而带出神的信息。
4
信息的关键:泥的质地使窑匠造不出满意的器皿,他惟有将泥
作成另一种器皿。
以色列在神的手中好比泥在窑匠的手中,窑匠对他的创造物纵
有至高的掌握权,但仍视泥土本身的条件而决定;背约的以色
列未达神的理想,神可改变 原先的计划。另一方面,神仍予
人悔改的机会(8)? ; 但犹大却拒绝神的呼吁,一意孤行,直
奔灭亡之路(12)。
8
「後悔」:原文与人的「转意」(8)或「回头」(11)不同,
不是指意志上的变动,而是指处理方法上的改变;这里神的悔
改指 的怜恤。
「恶」与「灾祸」:於原文为同一字。
10
「後悔」:这里是指神对所要赐的福作重新安排。
11
「定意刑罚」:原文作「设计对付」。
13-17 以色列大逆不道的罪行
作者用一连串质问的语气指出以色列的罪状,从大自然不变的现象益
显出以色列的失信( 13-14)。以色列既离弃他们的神,当审判之日
,神也必背弃他们。
13
「民」:原文作「处女」;作者有指出,选民本应向神忠贞,
但却如淫荡的妇女,作出可耻的事。
14
「田野」:有学译作「山坡」;本节上句可译作「利巴嫩山的
岩石岂会没有雪呢?」下句有学者译作「人岂会忘记活泉的流
水呢?」
15
「古道」:见6:16注。
「斜路」:或作「旁道」;比喻邪恶的道路。
16
「令人惊骇」:原文或作「荒废」;本节上句可译作「以致他
们的地荒废,长久成为嘲笑的对象」。
17
「东风」:是乾旱的热风,比喻巴比伦的军队。
「以背向他们」:比喻神离弃选民。
18-23 耶利米遭逼迫
18 「因为我们
...... 都不能断绝」:原文作「因为从祭司来的律法
、从智慧人来的提示、从先知来的信息,都不会消灭」。他们
这样说,是因为耶利米曾指责祭司和众先知的虚假,并预言神
必对付他们(参6:13-15; 23:9-40)。
19
「争竞」:或作「控诉」。
21-23
先知耶利米对谋害他的人表现强烈反应,他呼求神重重惩罚敌人,执
行约的咒诅。这是因为先知已深深地与神的感情认同,凡与先知敌对
的就是与神敌对,拒绝先知的话语就是拒绝神的话语(参撒上 8:7)。
21
「死亡」:大概是指瘟疫。
22
「哀声」:原文指求救的呼喊。
思想问题(第 18章)
1 耶和华既是全能和全知(包括预知未来)的神,为何 也会「後
悔」?
从 7-10节看来,神的主权与人的道德情况、自由选择有何关连?
这与中国民间对鬼神的看法有否不同?
2 试比较耶利米在本章( 19-23)与在14章的祈祷。
为什麽二者有这麽大分别?
这对他内心的矛盾有何提示?
讲道材料
耶利米书第十八章
在陶匠的工场(十八 1-12 )
陶匠的工场是古代世界生活中常见的特色。陶匠的技艺是时常都需要的。陶器是家庭中的日用品,而且是易碎的。近代考古学家有充足的理由为无数的陶器破片心存感激,因这些碎片有助于他们重建那些古代城市生活的图画。陶匠会坐在他的工场中,用脚旋转一块随一垂轴转动的大圆石。在顶上是另一块较小的石头,泥便置于其上,在陶匠熟练的手中定其形状。这是为什么在第三节译作‘轮’的那个字按字义是‘两块石头’。泥一旦在轮上随陶匠的意思定了形,便加上釉,并在火炉中烘干。你会在传道经(西拉子耶稣书)卅八章廿九至三十节发见陶匠工作的一篇简明的描写。
耶利米必定时常停下来看村中的陶匠忙碌转轮做活。就在那工场中,当陶匠忙于他日常工作时,耶和华的话临到(请参一 11-14 的注解──两个异象Ⅰ 及两个异象Ⅱ )。泥在轮上,但制成品并非常合陶匠的心意。也许泥的坚实度不很合适,也许形状不完全遂他的心意。有时陶匠要从头再做,重新把泥定形,把泥做成‘陶匠看怎样好,就怎样作’(第 4 节)。有话临到耶利米:这里是论上帝和以色列的一个比喻──上帝是陶匠,以色列是泥土:‘以色列家啊,泥在陶匠的手中怎样,你们在我的手中也怎样’(第 6 节)。
但这是什么意思呢?曾有人声称:这在本质上乃是希望的信息:泥,在轮上作坏了,陶匠便把它重作,直至达到他的期望为止。因此以色列,有缺陷而造形歪曲了,会继续被上帝重造,直到她真正反映出祂的目的。但是,假如情形是这样的话,那么七至十二节便不属这最初事件中的一部分,由于它们采取非常不同的方向。也曾有人指出这插曲与泥的质素有关。这是决定陶匠能用它作什么的先决条件。因此是百姓的素质决定上帝能用他们作什么。上帝向以色列,或向任何国家作的,有赖于那个国家在她的生活上对上帝所要求的作回应或不作回应。这种见解比较切合七至十二节的经文,但以这种插曲的中心是指到泥的素质,这一点却全然不明显的。
最主要的问题确实在第四节强调了:那就是陶匠与泥土之间的关系。泥土完全在陶匠支配之下。他可以完全照他所喜欢的而行。以色列的情形也是如此,她像在上帝手中的泥土,完全在祂支配之下,听祂使用。上帝有自由照祂所喜欢的对待祂的子民。这可能是一个带来指望的信息,但它也可能是一个审判的信息。它是强调以色列的存在是要服事上帝,不是上帝服事以色列。以色列不能为了她自己的目的利用上帝,正如泥土不能命令陶匠一般。你会在以赛亚书四十五章九节及以下各节发现用陶匠和泥土这幅图画表明这同一要点(请也参二 19 的注解──无辜者与犯罪者 )。有时百姓口齿极其伶俐而又极有自信地论到上帝,而且又似乎十分肯定上帝所行的必定会证实他们自己的宗教见解,但这只不过是他们的偏见,以致人竟会说,‘和耶利米一起去陶匠的工场吧’。
上帝的这种自由在七至十节中应用于祂对待任何一邦或一国。正是这种自由使上帝按百姓对祂怎样回应而能‘后悔’,就是改变祂的主意。一个被判死刑的国若‘转意离开她的恶’(第 8 节),就可以缓刑,一个国家沐浴于上帝的恩宠中,‘若行恶的事’(第 10 节),就必遭毁灭。这普遍性之真理的含意于是便应用在上帝自己的子民以色列身上。他们被上帝定罪。只有一个希望:‘回头……改正你们的行动作为’(第 11 节;请比较七 3 )。但这是一个没有希望的希望。情况已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回头的召唤已是‘枉然’,已无用了(第 12 节)。百姓决心照他们自己邪恶计谋去行,至死而后已(请参四 22 的注解──先知的极大痛苦 )。
极不近人情的事(十八 13-17 )
最后一段以特别提及百姓决心坚持他们的恶道作结。但耶利米深信情形不应当这样。对于以色列民来说,他们这种做法是有点反常的。在这一段的开端他问我们在二章十一节所听见同一种令人惊奇的问题(请参注解──不忠奇案Ⅱ )。以色列民作了‘极可憎恶’或极其令人震惊的事(第 13 节)。以色列民在这被描述为‘以色列处女’(请比较十四 17 ),并且在十五节提及向‘假神’(按字义是‘无价值的东西’)烧香的事实就清楚表明这种反常的做法是由百姓卖身、参与敬拜迦南丰饶神明的仪式之行径构成的。正如标准修订本十四节的注脚指出的,这一节的经文是非常不确定的。假如我们作意译并问如下之问题,或许我们便得到其中的意味了:
埃弗勒斯 顶的雪可曾消失?
恒河的源头可曾干涸?
大自然是可靠的,不改变的,但以色列民是多变的,而且无理性的(请比较八 7 )。他们在古道上,就是在约的关系中,在上帝为他们计划的道路上(六 \cs1616 )绊跌了;他们离开了这条大道,转到仿佛是一条并无去处的垃圾路。多么奇怪,多么反常,而且人人似乎都知道这一点。别人视以色列为可‘嗤笑’或用口哨喊召的东西(第 16 节),令人恐惧惊骇和避之则吉的对象。人人似乎都知道这一点,只有以色列不知道。这也许是在这种情况中唯一不希奇的事情,因为我们大家对本身的过错往往视若无睹,而对别人的过错却老远已注视到了,岂不是吗?
噢,惟愿有某权能者会赐给我们恩赐
使我们看自己像别人看我们一样!
那样就会使我们免除许多错误,
和愚蠢的见解。
(柏恩斯〔 Robert Burns 〕, 给可鄙的寄生虫 〔 To a Louse 〕)
但看到我们自己的真相难,要去面对就更难了。先知所诉的苦是以色列很少这样行,而因为这样她的命运已经决定。那从旷野刮来的灼热东风,会把他们驱散在仇敌面前,这话是指巴比伦人即将入侵。
这一段经文用一个平凡的例证作结。我们友善地对别人时,我们面向他们,与他们面对面讲话。在表达不同意,或表明我们受了冒犯时,我们便以背相向。因此上帝和以色列之间关系的破裂,在耶和华如下所说的话中便指明了:
遭难的日子,
我必以背向他们,不以面向他们。
敌对与尖酸刻薄的回应(十八 18-23 )
耶利米对引致国家毁灭的宗教领袖(祭司、先知,和智慧人以及他们在 体中的职责,请参二 8 的注解──不忠奇案Ⅱ 和八 8-9 的注解──盲目的自满 )之谴责是毫不容情的。他们的反应是采取步骤,破坏他的名誉并令他闭口。这是任何掌权当局,不论是政治的或宗教的,对不合意、持异议之声音的自然反应。在我们今日的世界它以许多形式出现──苦工营、精神病院、放逐、操纵传媒、取消任教的权利,解雇的评语是:‘噢,他是自由派……或福音派’。‘来吧,我们可以用舌头击打他……’(第 18 节),意思大概是指辱 他,散播中伤他的 闲话,或甚至正式依法控告他。无论用哪一种伎俩,目的是要证明他们对先知传的信息漠不关心是正当的。
耶利米的反应是恳求耶和华不要对他所处恶劣情势漠不关心:‘耶和华啊,求你理会我’(第 19 节)。他激烈地抗议,说他并没有做过什么以致要受这样的对待。相反地,他曾在祷告中为 体代求,设法使上帝的忿怒转消(请比较十五 11 )。然后我们听到从他口中突然发出最尖酸刻薄、高叫报仇的话攻击他们(第 21-23 节)。这样的呼声虽然在旧约别处也找到,特别是在那些哀歌式的诗篇中(例如诗一○九 1-20 ),人是很难不被耶利米这些被称为‘不合福音之祷文’所困扰的。
有些敏感的注释家曾想从这卷书中剔除这几节,认为与耶利米不相称,但这是不顾一切要摆脱困难的做法,这困难本是我们必须设法诚实地面对的。曾有不少人尝试把耶利米这些令人难受的话与耶稣在马太福音廿三章十三至卅九节冷酷谴责文士和法利赛人的话相提并论,设法缓和这些话的冲击力。但当这些同一的宗教当局之憎恨把耶稣送上十字架时,从十字架传来的话是:‘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路廿三 34 ),然而耶利米只能苦毒地说,‘不要赦免他们的罪孽……’(第 23 节)。至于有人说耶利米的反应不是出于个人自尊心遭攻击而受伤之故,他看对方不只是他个人的仇敌,而且是上帝的仇敌,他们是公然藐视耶和华的话,所以可以正确地而且直言无隐地毫不容情的加以定罪,这样的辩称也是没有多大帮助的。历史被人残酷的罪行污染了,这些人毫无疑问地相信他们能证明所作的是正当的,声称那样作乃是上帝的旨意。
那么,这意思是不是说,所以上帝最后的话必须是‘不要赦免……’么?不,让我们承认,耶利米在这里是有瑕疵的,不但从十字架的角度来看,而甚至从旧约最深的见地来看也是如此。在以赛亚书中,那个耶和华的仆人接受苦难、侮辱,和敌对为祂在世上救赎使命的一部分,这是上帝怎样把健康和完美带给人的情形:
祂被欺压,
在受苦的时候却不开口。(赛五十三 7 )
马唐纳注释 耶利米书
叁.耶利米的个人经历(一一~一九)
七.耶利米在陶匠的家(一八)
一八 1 ~ 12 耶和华是窑匠,犹大(这里称以色列)是器皿。器皿弄坏了不是神的错,却是以色列的错。泥土在神的手中随着祂的心愿而作,不论是审判或是祝福。如果百姓不悔改,神便降灾祸,但他们的答复却是,他们要照自己的计谋去行。
一八 13 ~ 17 耶和华宣判他们的行径是前所未有和怪异的。借着拜偶像,他把毁灭引来;而毁灭的程度,令那些看见遍地变为荒场的人大为惊骇。英文圣经修订标准本对第 14 节的译法是正确的:“利巴嫩山岩上的积雪融化过吗?山上清凉的涧水干涸过吗?”你可以倚靠这些大自然的现象,但神不能倚靠祂的百姓!“虽然积雪总不离弃利巴嫩,但以色列却忘记涌流生命的活水泉源。”
一八 18 耶路撒冷的人听见这些话,就设计谋害耶利米,反映出他们仍旧信靠他们自己的祭司和先知;他们用毁谤的说话攻击他。
耶利米书简介 18:2
窑 匠 的 家 里: 神
指 示 耶 利 米 到 窑 匠 的 家 中, 察 看 窑 匠 用 泥 作 成 器 皿 的 过 程。 在 那 里, 耶 利 米 看 到 有 一 个 器 皿 作 成
以 后, 并 不 合 乎 窑 匠 的 心 意, 所 以 窑 匠 又 把 它 塑 成 另 外 的 器 皿。 这 个 比 喻 中 包 含 着 神 在 我 们 生 命
中 做 工 的 一 些 重 要 原 则:
1. 神
在 我 们 身 上 的 作 为 很 大 程 度 取 决 于 我 们 的 顺 服 心 态, 即 愿 意 让 神 塑 造 我 们 的 性 情 和 事 奉。
2. 如
果 我 们 不 能 热 切 彻 底 地 委 身 于 神, 我 们 就 会 破 坏 神 起 初 在 我 们 身 上 所 定 的 计 划 ( 比 较 10 节 ) 。
3. 神
拥 有 自 由 的 主 权, 能 够 改 变 他 在 我 们 生 命 中 所 定 的 旨 意。 如 果 神 起 初 乐 意 将 他 的 美 善 和 祝 福 赐
给 我 们, 但 是 后 来 我 们 却 悖 逆 他, 他 就 可 能 使 我 们 变 成 预 备 遭 毁 灭 的 器 皿 (7~11 节;比 较 19:10~11 ;罗 9:22) 。
相 反, 如 果 我 们 起 先 因 着 自 己 的 顽 梗 而 成 为 将 要 遭 到 毁 灭 的 器 皿, 但 是 后 来 却 愿 意 悔 改 归 向 神,
神 就 会 将 我 们 塑 造 成 尊 贵 蒙 福 的 器 皿 ( 比 较 提 后 2:20~21) 。
18:8
我 就 必 后 悔: 神
拥 有 完 全 自 由 的 主 权, 能 改 变 他 已 宣 告 的 计 划, 依 照 人 对 他 所 提 供 的 赦 罪 之 恩 或 审 判 的 警 告 所
作 的 回 应 来 调 整 他 对 人 的 方 式。 即 使 在 神 的 心 目 中, 一 切 事 物 也 都 不 是 完 全 预 定 和 不 可 更 改 的,
神 顾 念 他 子 民 灵 里 发 生 的 改 变。 虽 然 神 本 身 是 永 远 不 会 改 变 的 ( 民 23:19 ;雅 1:17) , 但 是 他 拥 有 完 全 的 权 柄, 能 够 改 变 他 的
耶利米书
注释
十八 1 至十九 13 两次毁瓶和忏悔录
十八 1-18 毁瓶重造
这两次毁瓶的表征(并十九 1-14 )是完全不同的。在这次事件中,耶利米进到窑匠家中观察他的工作。那窑匠不喜欢他正在制造的器皿,便用这块同样的泥另作别的。然后耶和华宣告说:祂也像那窑匠一样,祂可以自由地改变祂对犹大的心意( 6 节)。这原则在第 7-10 节有进一步的发挥,且可应用在任何国家之上。然而那重点却在第 11 节,虽然耶和华已定意要审判祂的百姓,但他们仍有机会悔改,并使灾祸转离。迟来的悔改仍被神所接受,原则亦可见于耶稣的生命和工作中(路十五 11-32 ,二十三 40-43 )。耶和华呼吁他们悔改的要求是真实的,虽然祂知道他们并不理会祂( 12 节)。他们被审判,是他们自己选择的结果。这一点在耶利米的传道中是十分清楚的。为甚么耶和华需要重造他们?这是因为他们心硬的原故( 13-18 节)。此处用上了自然界的恒久性作比方:利巴嫩山岭上的雪经常流下凉水。这恒久的现象正好与犹大的不信相反,同时亦表示她的不合常理( 15 节,同样的辩论请看八 4-7 ),进而显出其极大的愚昧。那「古道」( 15 节;参六 16 )是安全的,「仄径」是危险的。他们所招致的毁灭将使百姓成了被讽刺的对象,这是一个战败国常遇见的命运(参二十五 9 ,五十一 37 ,后者是对巴比伦而言的)。本段紧接着第 5 至 12 节的叫人悔改的呼召,这表示那呼吁是落空的。
十八 19-23 忏悔录
耶利米第五次的忏悔录也如第一次一样(十一 18-23 ),当时有人要用计谋陷害他,显然是出于那些领袖( 18 节)。这里提及的 3 类人,使我们知道当时那些领导人物的角色(在这里的「智慧人」是指王的谋士,如撒下十六 23 提及的亚希多弗)。耶利米被人陷害的原因,明显是因为他对他们的批评(二 8 ,八 8-11 )。这里没有明说那杀害他的计谋,很可能是他们控告他出卖国家(参三十七 13 ),这控告可置耶利米于死地。
这忏悔录几乎完全是祈求神审判他的仇敌。耶利米所作的善事就是他把真相告诉他们,并为他们代求( 20 节)。这祷告的中心部分( 21-22 节)可被看为是耶利米对神的顺从,就是让神随意刑罚百姓,这刑罚十分可怕,但这是他们自己选择的结果。第 23 节的动机也许值得商榷,但其中所表达的情感,是与神宣告的计划和祂禁止先知为百姓祈祷的命令相符的。
耶利米书第十八章
十八 1 ~ 17. 先知往访陶匠
这段经文显示,耶利米在观看陶匠弄泥之后,领悟了神如何像陶匠一样塑造祂的子民。制陶在近东是人人耳熟能详的事,因此此段经文应当是犹大人十分心领神会的。这段所记叙的内容应发生于约雅敬在位初期。
3 ~ 6. 轮 的希伯来文有两重意思,另一意是“一对石头”。陶匠在直立的轴两端,各安上一圆形的石头,并以脚转动下面那个。下面的石头既一转动,便带动上头的也跟着运转,而置于两者之间的陶土便同时由手塑造成形(参:旁经德训篇三十八 29 、 30 )。第 4 节有些手抄本作 kah]o{mer (像泥一样),与马索拉经文的 bah]o{mer (“在泥中”或“以泥”)不同。前者可译作 陶匠所作的器皿形状坏了,就像有时他手中的泥一样…… 。然而,马索拉经文的译文似乎较佳: 陶匠用泥作的器皿,在他手中作坏了…… 。在陶匠弄泥时,经常会出现样式、大小或结构的缺失。一旦如此,陶匠便会把泥拧在一团,重新塑造另一个新器皿。耶利米对于陶匠对泥土的掌握,印象十分深刻。无论陶匠不满意的原因是什么,他会继续在泥土上工作,直到它符合心意为止。同样,神对祂的子民拥有绝对的掌控权,且会依祂的旨意安排他们的道路(参:罗九 19 及下)。
7 ~ 11. 耶利米强调神对全人类的主权(参:摩九 7 ;弥一 2 ~ 4 ,等等)。但是神不像地上的 许多 君王般反覆无常,因为神有祂一贯的原则。神在西乃山与人立约时,即已自我启示了这些原则。 8 节的经文需要稍加注意,七十士译本和相关译本的该节都较短。该节可译为 但如果因为我的警告,那邦转意离开它的恶,我必减轻施予它的处罚 。此处拟人化的字眼 后悔 ,并非指神心意的变化,乃是神因为以色列的行为转变而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参:民二十三 19 )。以色列民必须承担完全的责任,因为他们的命运全在于自己。 11 节的希伯来文动词 yo^s]e{r ( RSV : 造出 )和“陶匠”,乃同一字根。此处用字显然是蓄意之安排,以加强与前面经文的相互呼应。神将藉着流亡异国来塑造雕琢以色列。
12 ~ 17. 犹大已经来日无多了(参二 25 )。全国均深陷在罪中,绝不可能悔改。以色列这个处女(参十四 17 )本应远离那些异教纵情声色的仪式,就像未婚的女子为未来的丈夫保守贞洁一样。然而实际的情形是,她的行为举止却是极端地令人憎恶。有些译者认为 14 节的 s*a{da{y , 田野 ,即亚甲文的 s%adu , 山岭 ;其他译本此处则仍作 s*iryo^y ,即黑门山之古名(参:申三 9 )。若依后者, RSV 便应读作 利巴嫩的雪,岂会离开山岭的岩石呢? 如果以 s]u^r ( 小石子 )代替 mis]s]u^r ( 从岩石 ),那么这节经文的开始便成了 小石子岂会离开田野呢? 但是,上述两种译法都不甚可靠。动词 yinna{t#s%u^ 亦颇有问题。此字通常被视为 na{t[as% ,亦即“根除”的词类变化,故而被译作 被拔除 。但若将此“根除”的两个字母互换,则成了 yinna{s%#tu^ , 干涸 ,而且是从根, na{s%at 。后者现已渐为学者们所偏好。 Mayim za{ri^m ,意即“远处的水”,有时被修改为 mayim
za{bi^m ,“流动的水”, RSV 则以 ha{ri^m ,“山岭”取代马索拉经文中的 za{bi^m ,故而读作 从山上流下的凉水,岂能干涸呢? 但是,这节经文所有的翻译纯粹都是推测。重要的是,和大自然的稳定及恒常相较,犹大的罪完全不可理喻。与神立约的子民竟有此违反自然和背道的行径,下场便只有接受处罚。 RSV 的 他们……绊跌 ( 15 节)乃译自 wayyiks%#lu^ ,略去了附属的 m 。经过这地的人,必会因以色列人弃绝了古道、宁可去拜不存在的假神而惊骇摇头。 东风 ( 17 节)指的是一种热风,是来自东方沙漠的干旱热风(参四 11 ,十三 24 )。
十八 18 ~ 23. 敌人再次谋害耶利米
参十一 18 ~ 23 ,十二 1 ~ 6 ,十五 10 、 11 、 15 ~ 21 。耶利米的信息显然在有影响力的人士当中激起愤怒,以致他们图谋加害先知。在这段经文中,耶利米热切地祈求神惩罚敌人。此处提到祭司的教导( 18 节; RSV : 律法不会从祭司中断绝 ; NEB : 我们仍将有祭司的指引 ),似乎暗指百姓对祭司和假先知的邪恶教导十分满意,以致嘲弄耶利米毁灭的信息,并且以此为由,控诉他叛国。 RSV 听我的呼求 ( 19 节),在七十士译本作 rib[i ,而马索拉经文则作 y#rib[ay (那些与我争竞之人的)。这种激烈要求报复的呼求,被认为和耶利米其他时候的性格相去甚远,所以有人主张本段出于他人之手。然而,耶利米并非只是因为自尊受伤才要求报复。他忠于西乃之约,以致他不单希望自己能将神的心意传讲清楚,更恳求神成就祂的心意。这点在 21 ~ 23 节表现得更为明显。 Nep{es% ( 20 节)在此指的是 自己 ,而非如大多数英译本一样作 灵魂 或 性命 解。 坑 是用来捕捉大型动物的。对这一切,耶利米迫切地求神重重惩罚敌人,而非降灾给全民。虽然耶利米如此流露出他人性的一面,可能令人相当惊讶,但事实上他在此所说的话,和其他以神的名所发的咒诅一致(参:诗一三七 9 )。然而基督徒对待敌人的态度,与此截然不同(参:太五 44 ;罗十二 20 )。 ──《丁道尔圣经注释》
耶利米书
耶利米书第十八章
18:1-20:18 这三章是神在窑匠的家里教导耶利米的话。土质不好制不出上等的陶器,只好作别的器皿。以民背约,达不到神的要求,只有将瓶打碎,不能补救。
18:2
本章讲神向耶利米解明,神的恩典可以重造这个毁坏了的瓦瓶“以色列”,使它成为一个有用的器皿(4节)。在19章,先知向长老们宣布那一代的国民要象一个不堪一击的器皿,毁坏之后,不能回复完整。残余的碎片要带到巴比伦去,代表那一代的国民不能再回归本土(19:10-13)。
18:14-15 “雪”:巴勒斯坦某些高山地带(如黑门山和黎巴嫩山脉),雪景很著名。这里以下雪作比喻。
18:15 “古道”:见6:16注。
18:17 “东风”:喻巴比伦的军队。
18:18-23 这是耶利米第五次的独白,对计谋杀害他的表示不满,求神重惩。看11:18-23;12:1-4;15:10-21;17: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