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世记第十四章
第 14 章
创 14:4-16> 亚伯兰以弱胜强,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可思议的事出现?
14:4-16 当时,大多数城邑都有自己的君王。君王之间的战争和竞争是司空见惯之事,而被征服的城邑要向得胜的君王进贡。除了圣经以外,我们无法从其他地方知道关于基大老玛的事,但他显然是一位强大的君王。包括所多玛在内,有五个城邑向他进贡了十二年。后来,这五个城邑联盟背叛他,不向他进贡。但基大老玛马上出击,再次征服他们。他打败所多玛时,掳掠了罗得、他全家和他的财物。亚伯兰只率领 318 人追赶基大老玛的军队,在大马士革附近追上他们。靠着神的帮助,他打败了他们,救回罗得、他的一家并他的财物。
创 14:12> 不被眼前事物所诱惑,凭信心仰望神的应许,好像有点空泛……
14:12 罗得贪求一切最好的东西,使他陷入罪恶的网罗。多得财富和成就的渴望,反而令他失去自由和享受。他被基大老玛掳去,可能会受到严刑、奴役或面对死亡。我们也像他那样,常被引诱去做不该做的事,或是去不当去的地方。我们所渴望的美好前途往往会引诱我们,奴役我们,甚至俘掳我们。
亚伯兰拯救罗得
创 14:14-16> 亚伯兰拥有勇气与谨慎,叫他战胜敌人,我又以什么来作争战的准备?
14:14-16 这件事描绘出亚伯兰的两个特点:( 1 )他从神得到勇气,能攻击强大的仇敌。( 2 )他作好准备,下功夫训练家里的壮丁,去应付可能的冲突。我们不知道神会在什么时候呼召我们去完成艰巨的任务,我们应当像亚伯兰一样,作好准备,回应神的呼召。
创 14:14-16> 亚伯兰能够当机立断,解决问题。在相同之处境下,我会作什么回应?
14:14-16 亚伯兰听到罗得被掳后,立刻去救他。本来,不惹祸上身是最稳妥的,但是罗得遇到危难,亚伯兰就立刻采取行动。为了帮助别人,有时我们也会陷入痛苦和混乱之中,但我们应当像亚伯兰对罗得一样,愿意立刻采取行动。
麦基洗德
创 14:18> 麦基洗德是谁?
14:18 他显然是一位敬畏神的人,因为他的名字是“仁义之王”的意思,撒冷王则是“和平之君”的意思。他是“至高神的祭司”(来 7:1-2 )。他认识神是创造天地的主宰。一般对他的看法有:( 1 )他是在该地区受人尊敬的王,亚伯兰只是向他表达他当受的敬意。( 2 )麦基洗德可能是所有作撒冷王人的称号。( 3 )他是基督的预表(参来 7:3 )。预表是在旧约中与基督有紧密关联的事件或教导,用来阐明关于基督的真理。
创 14:20-24> 当胜利时,亚伯兰仍警醒地注目在神的身上,我又会注目在何处?
14:20-24 亚伯兰将战利品的十分之一送给麦基洗德。当时即使一些异教徒,也将收入的十分之一献给所拜的假神。亚伯兰依照当时的习俗而行,然而他拒绝接受所多玛王的礼物。虽然那大量的财物能大大增加他对神的奉献,但是他不想让不敬虔的所多玛王说,他使亚伯兰发了大财。亚伯兰要让他明白,是神使自己富足。如果亚伯兰在这个时候接受所多玛王的礼物,就会把别人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或所多玛王身上,而不是神身上。别人注意我们时,要让他们看到神在我们身上所成就的事。──《灵修版圣经注释》
创世记第十四章
超凡的爱心(十四 1 ~ 24 )
亚伯拉罕不但是一个有信心的人,也是一个有超凡爱心的人,信心和爱心是敬虔人的特征。
.爱心的援救( 1 ~ 16 )──当他的侄儿罗得遭九个王联盟围攻时,他完全不念旧恶,立刻挺身而出去援救罗得。他亲身带三百一十八人在夜间作战,甘愿冒险及牺牲自己去把侄儿救回来,充分现出了他具有超凡的爱心。基督徒应时时遵守神的吩咐:“要以善胜恶”(罗十二 21 )。
.并没有妥协( 13 )──表面看来,他与亚玛力的诸王联盟好像有妥协的表现;然而这联盟只是属民事的联盟,并非宗教的联盟。基督徒也可以在民事的情形下和不信的人合作去作维护正义的事,但与不信者有宗教上的来往合作就绝对被禁止的(林前十 21 ~ 22 ;林后六 14 ~ 18 )。
.勇敢的决断( 14 )──他为了拯救侄儿,立刻采取行动。在十三章里他的表现较为被动,例如不自私、谦卑、愿意放弃权利。但在本章他则表现了较积极的决断和勇敢的行动。勇敢与谦卑同是基督徒应当具备的质素。
.谦逊有礼貌( 17 ~ 24 )──当他战胜回来,有撒冷王麦基洗德迎接他,这位王是至高神的祭司,他为亚伯拉罕祝福,因此亚伯拉罕谦逊有礼的献上十分之一以作回报。
祈祷 求圣灵住在我心里,使我有敬虔美善的品德。──《新旧约辅读》
创世记 第十四章 注释
14:1-12 亚伯兰的侄儿罗得被掳
约但河平原的五王本来臣服以拦王基大老玛,已向他进贡了十二年,但在第十三年背叛他;故此基大老玛经过一年筹备,便联同三个盟
国的君主来扑灭叛乱。
1「示拿」:即巴比伦;
「以拉撒」:在巴比伦之北;
「以拦」:位於巴比伦的东面;
「戈印」:指巴比伦东北的地区。
这四个王从巴比伦一带出发,往迦南地攻打约但河平原的五个王(2「所多玛」、「蛾摩拉」、「押玛」、「洗扁」、「比拉」五城均
位於死海附近)。四王的联军首先北上进军大马色,然後转向约但河东岸,又南下至加低斯,再北上和五王交战。
5「亚特律加宁」:在巴珊境内,位於加利利海东北约三十二公里(二十英里)。
「哈麦」:在死海东北。
「沙微基列亭」:位於约但河东面摩押境内。
6「西珥山」:在以东境内。
「伊勒巴兰」:位於红海附近(即今日的伊拉,是以色列最南端的海港)。
7「加低斯」:位於死海西南一百六十公里(一百英里)。
「哈洗逊他玛」:即隐基底,位於死海西岸。
8「西订谷」:位於死海南边,谷里到处都是石漆坑(10)。
10「石漆」:乃是一种黏性物质,有如修补马路的柏油;故此,任何人掉在坑里就会被黏住,不能再逃跑。
14:13-16 亚伯兰救回罗得
他率领家中壮丁和盟友在夜间分队出战,杀败敌人,抢回侄儿和财物。
14「三百一十八人」:在上古时候那是一支强大的军队。根据於埃及古城亚玛拿出土主前一四○○年的亚玛拿信集记载,当时两国交战,
打仗的军兵数目只是二十至五十。三百一十八人加上盟友,足可和四王一战高下。
「何把」:在大马色以北约二百三十公里(一百五十英里)。
14:17-20 亚伯兰与麦基洗德
亚伯兰凯旋归来,撒冷王麦基洗德出来迎接他,又给他祝福。
17「沙微谷」:就是耶路撒冷东面的汲沦谷。
18「撒冷」:是耶路撒冷的简称。
「麦基洗德」:是耶路撒冷的君王和祭司,身兼两职。诗篇一百一十篇指出弥赛亚不但是君王,也按麦基洗德的等次永远为祭司。希
伯来书进一步解释麦基洗德的等次远超过亚伦的等次,主耶稣(弥赛亚)既按麦基洗德等次作祭司,故比亚伦高超。
1 4:21-24 亚伯兰与所多玛王
亚伯兰本有权利享用夺回来的财物,但他不肯受惠於所多玛王,免得所多玛王以後可以说:「我使亚伯兰发财」( 23)。亚伯兰知道赐
他 财富的乃是耶和华。
思想问题(第 14章)
1 亚伯兰为营救侄儿罗得付上了什麽代价?
在这件事上他给我们什麽榜样?
2 亚伯兰胜回来时遇见所多玛王及撒冷王二人,前者可以立即增添他的财富,而後者所给他的祝福却不能立时看到,结果他怎样选择呢?
创世记第十四章
胜利(十四 1-24 )
以下的故事指出亚伯拉罕仍然关怀他那迷妄的侄儿。这个故事的精髓乃是他对那入侵南巴勒斯坦的大军的袭击,这支大军曾经打败了所多玛王和他的盟友,而且掳掠了许多战利品和许多俘虏。在俘虏之中有罗得在内,他曾首先尝到因他的选择而得的愉快生活。亚伯拉罕穷追那向北撤退的敌军,使它溃窜,救出罗得与其他战俘,并且夺回被掠的战利品。但是说故事的人实际上感兴趣的,乃是在这着名故事之后所发生的,那就是在回程中,亚伯拉罕碰上了那未来的耶路撒冷王。此遭遇给这地方性事件一个更大的意义,而且使我们联想到十二章二、三节‘祝福’的应许,和它对世人的含义。
(一)
这一次,我们在故事里,得到历史家所想得到的,那些关于亚伯拉罕细节。开头的十一节,读来有如一部古代史的副本,这历史古到真正需要把那些地方和民族,按他们后来的名字鉴别出来,听这故事的人才能领悟所发生的事。
不幸的是到目前为止,远至以拦(波斯)和示拿(巴比伦)的大君王,没有一个确定的等于己知的统治者。但是把这纪录仔细分析,显示出他们并不是只来平息这地区五个小王的反叛,而是要镇压约但河外与犹大全区(参看下图)。这一场征伐,可能像十二年前那次,目的在于护通商航路,特别是‘皇道’南从大马色(在这里它连接较早提及的‘沿海之路’)至亚喀巴湾,继续前去南亚拉伯的示巴(故事中提名的地方);参看民数记二十章十七节至廿一章廿二节。帝王的军队认为已经‘扬威’够了,于是转回头来,经过南地,到达西订谷;依第三节所说,它是位在后来的死海。就在那里,在一场正规的阵地战役中打败了当地的军队。
到大海之路
可能古代的历史至此而止,其后的乃是由希伯来传统抽绎而得。它说到有一个逃出来的人,大抵是罗得的人,把消息带给希伯仑的亚伯拉罕。希伯仑虽然是在山之上,却不是相去很远。亚伯拉罕用不过三百多人去追赶那得胜的军队,取得了五王所不能赢得的胜利,粉碎敌人,使他们被赶得仓惶退回家去。
(二)
亚伯拉罕在必要时进行作战,这并不足为奇。他是个现实的人,活在一个现实的世界,而他的亲人陷在危险之中。但是要击败全军,这必然是不容易,不过这样设计以便抬高亚伯拉罕的地位,实际上是高过四王。听众必然极其喜欢这种想法,而且以它为‘祝福’在实现的一个征兆。但是事实上也可能亚伯拉罕的小小队伍只不过攻击了那拥有俘虏和战利品的殿后部队。因此,在大马色北部的何把,可能并不是他们被穷追,而是在若干不成功的劫掠之后,精疲力尽,使亚伯拉罕部属终能以达成对罗得的救援。
这次胜利对亚伯拉罕是一项相当的荣誉,并且提醒我们,他在埃及所表现的懦怯,不过是他品性的一面。有些后来听故事的人,可能把他当作那种人,以为他难使人相信是上帝差派去消灭外来强敌的战士。
赐福(十四 1-24 )(续)
接是撒冷王麦基洗德为亚伯拉罕的祝福。故事先说所多玛王出来祝贺亚伯拉罕的成功,在接近耶路撒冷,后来称为王谷的地方会见他(见撒下十八 18 )。但是那时突然出现了麦基洗德,带茶点,奉至高上帝的名,为亚伯拉罕祝福;他声称这曾经赐给亚伯拉罕胜利的上帝,也会同样在未来帮助他。
老实说,这真正是一个美妙的场面,而它加强了听众本来已经在想的胜利念头。在诗篇一一○篇再次提及这事,说上帝对大和他的继承者起了誓:‘你是照麦基洗德的等次,永远为祭司。’那诗篇应许大王要使他的仇敌作他的脚凳(第 1 节),使他在他仇敌中掌权(第 2 节),并且邀请他在上帝发怒的日子打伤列王,又使尸首遍满列邦时,站在上帝的右边(第 5 , 6 节)。
伊勒爱理安( El Elyon ),在 至高的上帝 在拉斯沙慕拉( Ras Shamra )的泥版中是一个伊勒( El )的头衔,乃是迦南万神殿中的首领(巴力是他的儿子)。显然的伊勒乃是迦南人的耶路撒冷所喜爱的神灵。在大夺取了那城之后,便把这头衔转用在以色列的上帝。例如诗五十七篇二节就是这样称呼的。但是,在族长时代,它只指迦南的伊勒。
所以,创世记十四章故事中号称的麦基洗德,虽然是个外邦人,但是他像亚伯拉罕那样,同敬拜一位创造主上帝。他在此好像代表希伯来的继承者大、所罗门,与其他的以色列王;而他(又是一个祭司),也代表耶路撒冷的大祭司。麦基洗德这些对民族先祖亚伯拉罕的祝福和接受他奉献十份之一的战利品,另一方面预示忠心的以色列民,后来把他们所得的献上十份之一给圣所。
(四)
希伯来书比这更进一步,并且用它惯用的象征暗示(见第七章),亚伯拉罕实际上是从远方对耶稣基督表示敬意,祂才是以色列惟一真正的君王与祂百姓惟一的真祭司,因此乃是这位不可思议的麦基洗德惟一真正的继承者。这些新约中最富想像的经文说明早期基督徒如何解释耶稣应验旧约的许多记载。
然而在这事上,我想我们最好承认它并未选择最恰当的经文。创十四章显示给我们,旧约就是以色列和耶路撒冷在上帝的眼中居特殊地位而视为光荣,而且重视祂给祂的百姓战胜一切其他民族的属世胜利。亚伯拉罕方面获得的传奇式武装成功,和他与当时仍为异邦的耶路撒冷王的会面,因此被犹太人的兴趣过份的夸大和宣传。
如果这便是应许‘祝福’的意思,我是不愿与它有什么关系的。它比我们在上文所批评的胜利主义和物质主义的圣诗并不好些;我想它们都应归因于上帝百姓中亚当的罪性在作怪,多于祂圣灵的感动之故。当族长们失却上帝的恩宠时,创世记的故事讲述者并不饶过他们。我们应当承认他们自己有时也失去上帝的恩宠──而且失败得令人震惊!
(五)
值得高兴的是亚伯拉罕与所多玛王的会面比较现实。被打败了的王作了一个自以为慷慨的献犹:只求他的百姓回来,但却容许亚伯拉罕保有胜利品。但是他没有提出任何这些主张的资格,而亚伯拉罕也用极度轻视的态度拒绝他。他那里有权向亚伯拉罕讨价还价?我们也许可以说,他只能取那足以偿付他和他的部属的费用。
亚伯拉罕虽然蔑视他侄儿在所多玛所选的生活方式,和他定居周围的人物,但同时他却为他去战斗,并且在战斗中表现很不错。这件事告诉我们许多关于他和他所喜爱的事物。可惜那故事至此而止,并没有继续下去。
‘希伯来人’一词的注释
在创世记十四章希伯来人的亚伯拉罕之称,是圣经中第一次使用的。诚然除了几处个别的情形之外,它只在这里和其他两种特殊上下文中出现,那就是作为在埃及的一个家族(例如创卅九 14 ;四十 15 ;四十一 12 ;四十三 32 ;出二 6 , 11 , 13 ;三 18 ;五 3 );和早期以色列对非利士人作战期间(例如撒上四 6 , 9 ;十三 3 , 19 ;十四 11 , 21 ;廿九 3 )。这个名称不像‘以色列人’,或者更正确地译作‘以色列的儿子’或‘儿子’,那样普遍应用。
这简朴的用法,一度曾被视为莫名奇妙,但是考古学的发现已经指出,这里面有圣经的传统,在许多方面看来,很是可靠的。因为‘希伯来人’事实上乃是与米所波大米的卡比来( Khabiru ),和埃及文阿比来( Apiru )同一个字,这些名词常常在主前二千年的资料上出现,用来叙述当时不同的流动人口,或游牧民族。这名词并不是种族性的,因为称为卡比来或阿比来的人不只包括闪族人,也包括其他族裔的集团。它毋宁是个社会学的名称,现代最为接近的名称是‘难民’或‘被逐离乡的人’;它也可能指‘越过边疆的人’之意。
虽然圣经时代晚些时候,这名称被假定为一个种族的名称,只用于以色列人(或他们的语言)。似乎从它们有限制的用法看来,氏族的故事讲述者是知道它原来的非种族性的用法的,那么,创世记十四章称亚伯拉罕为‘希伯来人’,因为他袭击四王的军队,他就像一个典型的游牧‘不满份子’,乘那时的不安定情形而采取行动。同样,在埃及的以色列人之被称为‘希伯来人’,因为他们乃是外国人,而且暂时在那里居住,有点像从土耳其或阿尔及里亚来的,在今天德国和法国的‘客卿’。最后,士师时代入侵的部族之被称为‘希伯来人’,是因为对其他较稳定的势力,如非利士人而言,他们很像外来的可厌人物,不久便会消逝的。
就种族论,族长们是亚兰人(申廿六 5 );就他们的生活方式而论,却是希伯来人。‘至于以色列的儿子’,正确地说,指的是那些从雅各或以色列而生的后裔,是一个部族整体的名称,虽然后来也成了一个种族和民族名词;但直至以色列人统治了旧约迦南地,而使用巴勒斯坦这个名字时才发生。──《每日研经丛书》
一四1~12 本章主要事件发生前十三年,以拦(波斯)王基大老玛征服了多个在死海(盐海)附近平原的王。包括所多玛在内,有五个城邑向他进贡了十二年。(当时大多数城邑都有自己的君王。君王之间的战争和竞争是司空见惯之事,而被征服的城邑要向得胜的君王进贡。)到第十三年,五个被虏的王起来联盟背叛基大老玛,不再向他进贡。于是,基大老玛联合巴比伦一带的三王,沿死海东边向南进军,再沿西边向北进攻所多玛、峨摩拉和平原上其它的城市。他们在西订谷交战,那里有许多石漆坑。战争的结果是侵略者击败反叛者,基大老玛再次征服他们,携同战利品和俘虏——包括亚伯兰背道的侄儿罗得向北进发。
“盐海”就是死海,原为一深陷之谷,聚约但河水成湖,其水平面低于地中海的海平面约一千三百多英尺。此湖并无出口,因累年聚积矿物质,其水中含百分之二十五的氯化盐及溴化盐,是世上浓度最高的湖水,生物无法在此水中生存
一四13~16 亚伯兰听闻消息后,就率领家里生养的精练壮丁三百一十八人,直向北面的但,追赶战胜军。最后在亚兰(叙利亚)的大马色附近击败他们,救回罗得,连同掳掠的一切财物都夺回来。背道的人不单自招麻烦,还连累他人。罗得贪求一切最好的东西,使他陷入罪恶的网罗。多得财富和成就的渴望,反而令他失去自由和享受。他被基大老玛掳去,可能会受到严刑、奴役或面对死亡。我们也像他那样,常被引诱去做不该做的事,或是去不当去的地方。我们所渴望的美好前途往往会引诱我们,奴役我们,甚至俘掳我们。
这里亚伯兰用刀剑救回罗得。稍后,他借代祷解救罗得(十八、十九章)
一四17~18 亚伯兰回家后,所多玛王出来迎接他。正如经过一场伟大的属灵争战胜利后,撒但都前来迷惑信徒一样。然而,撒冷王麦基洗德这至高神的祭司带着饼和酒出来迎接亚伯兰。这里首次提及饼和酒,象征救主受难。我们必须会意,只要想到他为救赎我们所付的代价,我们就有力量抗拒各种罪恶和诱惑。
圣经中的名字是有意思的。麦基洗德意即“仁义之王”,撒冷(耶路撒冷之简称)是平安的意思,撒冷王是“和平之君”的意思。因此,他是“仁义王”,也是“平安王”。他显然是一位敬畏神的人,他认识神是创造天地的主宰。他象征基督——仁义和平的真君王,我们至高的大祭司。希伯来书七章3节提到麦基洗德“无父、无母、无族谱、无生之始、无命之终”这段话的意思是指着他祭司的身分说的。祭司的事奉通常是世袭的,且任期有限。按圣经记载所示,麦基洗德祭司的位分是独一无二的,他祭司的位分不是从承袭得来,无始也无终。基督是“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永远为祭司(诗—一O4;来七17)
一四19~20 麦基洗德为亚伯兰祝福,亚伯兰就把掳回之财物,拿十分之一献给这位至高神的祭司,表明承认他的战果是出于大祭司的代祷和神的赏赐。信徒也应当借着奉献,来表达对主爱和神恩的感激(林后五14~15;八1~2)。
希伯来书第七章说明这些行动蕴藏很深的属灵意义。亚伯兰是亚伦的祖先,因此被视为亚伦裔祭司的代表。麦基洗德祝福亚伯兰,意思是麦基洗德祭司的位分比亚伦高,因为祝福人的总比领受祝福的优越。亚伯兰把十分之一的财物送给麦基洗德,表征着亚伦裔的祭司承认麦基洗德的祭司位分较为优越,因为在下的当事奉在上的。
一四21~24 结果,所多玛王对亚伯兰说:“你把人口给我,财物你自己拿去吧!”可见,撒但时刻想要利用物质诱惑蒙蔽我们。亚伯兰回答说,即使是一根线,一根鞋带,他都不拿走。一般人对财富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富有者越想更富有;能知“拒所当拒、取所当取”,这是一个人真正敬畏神的明证。(所多玛人在神面前罪大恶极,凡与罪恶有关的财物,信徒必须抱持一介不取的态度,以免羞辱主的见证。)
亚伯兰拒绝接受所多玛王的礼物,虽然那大量的财物能大大增加他对神的奉献,但是他不想让不敬虔的所多玛王说,他使亚伯兰发了大财。亚伯兰要让他明白,是神使自己富足。如果亚伯兰在这个时候接受所多玛王的礼物,就会把别人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或所多玛王身上,而不是神身上。同样的道理,当别人注意我们时,要让他们看到神在我们身上所成就的事,而不是看见我们自己。
真实有信心的人,总是具有远见的;他绝不肯作一件将来可能会陷他信心于困境的事。亚伯兰清楚的看见,接受所多玛王赠予可能有的后果,因此他拒绝接受。他不愿给仇敌任何借口的机会,免得神的名受到羞辱。
14:13 希 伯 来 人 亚 伯 兰: “ 希 伯 来 人 ” 一 语 起 初 很 可 能 指 不 断 迁 徙 各 地、 过 着 游 牧 生 活 的 人, 后 来 专 指 亚 伯 拉 罕 及 其 后 裔 ( 比 较 出 3:18 ; 5:3) 。
14:14
就 率 领 …… 精 练 壮 丁 三 百 一 十 八 人: 亚 伯 兰 不 是 一 个 独 居 的 游 牧 者, 相 反, 他 是 一 个 非 常 富 有 的 游 牧 部 落 的 首 领。 他 手 下 的 精 练 壮 丁
就 有 318 人, 这 表 明 整 个 部 落 的 牧 民 可 能 多 达 1000 人。
14:18
撒 冷 王 麦 基 洗 德: 麦 基 洗 德 ( 意 为 “ 公 义 的 王 ”) 既 是 “ 撒 冷 王 ” ( 也 许 是 古
耶 路 撒 冷 ) , 又 是 “ 至 高 神 的 祭 司 ” 。
他 和 亚 伯 兰 都 事 奉 独 一 真 神。 麦 基 洗 德 是 迦 南 人, 他 和 约 伯 一
样, 都 是 敬 虔 爱 神 的 非 以 色 列 人 的 典 型 代 表。 麦 基 洗 德 是 耶 稣 基
督 具 有 君 王 和 永 远 大 祭 司 身 份 的 预 象 或 表 记 ( 比 较 诗 110:4 参 来 7:1, 3 注 ) 。
14:20
就 把 所 得 的, 拿 出 十
分 之 一 来, 给 麦 基 洗 德: 怀 着 对 神 的 帮 助 和 恩 惠 的 感 恩 之 心, 亚 伯 兰 把 他 所 掳 来 的 战 利 品 取 出 十 分 之 一 给 麦 基 洗 德 ( 比 较 来 7:4) 。 圣 经 在 此 首 次 提 到 什 一 奉 献。
14:23
十四 1-24 埃布尔兰拯救罗得 罗得富裕的生活被一场战争打扰了,以拦(现今伊朗的一部分)王基大老玛率领其它 3 个王攻占了约但河平原。 13 年后,在这平原上的城市因反叛而招致同一批的东方联盟国的另一次入侵,所多玛和蛾摩拉的军队被打败,城市被 掠,罗得也成了俘虏。
埃布尔兰率领 318 人便打败这些外来的军队,拯救所有的战俘,并得回他们被掠夺的财产,这是神站在埃布尔兰一方的明证。但不是每一个人都了解此事,所多玛王本应是最感谢埃布尔兰的,他却没有说半句感谢的话,只是要求把人口归还他,埃布尔兰发出抗议,表示他并无意从所多玛的不幸中得益(十四 21-24 )。
撒冷(大概是耶路撒冷)的祭司兼君王麦基洗德却以接待君王的形式去接待埃布尔兰,而且为他 设筵席。然后麦基洗德奉「天地的主,至高的神」之名祝福埃布尔兰。埃布尔兰回报麦基洗德的厚待,把所得的掠物十分之一给予他(十四 20 )。
圣经作者刻意突出麦基洗德和所多玛王的不同态度。他俩代表了十二章 3 节给埃布尔兰的预言中两种不同的反应。麦基洗德是那祝福埃布尔兰的,而所多玛王却明显地轻视他。因此麦基洗德得到神的赐福,所多玛王却得到咒诅,所多玛城的命运(创十九)其实已埋下伏笔了(参十三 13 )。
创世记没有解释麦基洗德为埃布尔兰祝福后得着了甚么福气作为报酬,但在诗篇一一○篇 4 节记载神向戴维起誓说:「你是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永远为祭司。」其中暗示麦基洗德在耶路撒冷人中受到崇敬,并以他为戴维谱系的先驱。新约看麦基洗德为基督的预表、弥赛亚的先驱。他崇高的身分被埃布尔兰所承认,埃布尔兰更将他所得的献上十分之一(来五至七)。除了这些经文外,麦基洗德再没有在创世记出现,他的故事彷佛告诉我们,那些承认神与埃布尔兰同在的人必定得到神的赐福。
附注
本章中有许多古旧的特色(参 Wenham, Genesis 1-15 , pp.318-20 )表示它们出于一个古老的资料,但亦因此使人难以了解其中一些细节。第 1 节那些王的名字(「暗拉非」、「亚略」、「基大老玛」和「提达」)是主前 2000 年时的真实名称,但近代考古学的证据却难以准确地辨别它们。「示拿」是巴比伦,「以拉撒」可能在土耳其东边,「以拦」是在现今的伊拉克,「戈印」可能是指赫人。第 2 节这些城镇的名称和君王的数据极少(它们的位置请参十三 10 注释)。第 3 节「西订谷」指死海附近的平原,这用法只出现在这里和第 8 及第 10 节,可能是指南端的地方。第 5-7 节根据所能确定的地方和民族,那东方的入侵者进攻的路线似乎是由北向南,他们经过现在的约但,由北方的「亚特律加宁」到「伊勒巴兰」(可能是以拉他,申二 8 ,又称以禄,王上九 26 ),就是在亚拉巴湾的上端,然后再由此处转向西北方,横过西乃半岛而达加低斯巴尼亚。第 10 节「石漆坑」:石油渗出到死海以南一带的路面上,而且可以被挖掘成坑。第 13 节「幔利」和「以实各」是埃布尔兰的盟友,同是靠近希伯仑的地名。第 14 节「但」是以色列人在最北的城市,但族人居于此处(士十八 29 )。
创世记第十四章
列王之战及与麦基洗德相遇(十四 1 ~ 24 )
此处圣经的记载第一次刻意与外面的历史相配合,可是其重心位置仍然未变,而亚伯拉罕则表现出“在”世界却“不属”世界的风范;他预备好为正当的理由而战,尽到好亲戚( 14 节)、好同盟( 13 下、 24 下)的责任,但也对他的呼召保持儆醒( 20 下~ 24 节)。本章成为十三章结局的好教训,罗得的所获很快丧失殆尽,但亚伯拉罕有限的资源却大有功效,他的道德勇气更日形坚固。
本章具有上古时代作品的独特风格与记号 205 ,有些字汇和地形的详情,“将我们直带回中铜器时代” 206 ,即,西元前二千年初期。司百色 207 提出一些理由,认为本段是自其他文件中抄录或摘取而来,若是如此,则它对亚伯拉罕的历史性使成为一独立的见证。
1 ~ 12. 所多玛战败与罗得被俘 。这次事件和旧约中重复出现的模式相同,即一附庸国背叛他们的主宰,结果引致迅速的刑罚。
1. 这些名字听起来很符合各地方的情形,可是试图更详细辨认的努力,到目前为止均告失败。 暗拉非 是闪族名字,曾有人以为与汉摩拉比( Hammurabi )是同义字,但并不能肯定。 亚略 是何利人的名字; 基大老玛 与以拦名字的模式相同, 提达 可以相当确定是土哈利亚( Tudhalia ),这名字好几位赫人( Hittite )王都用过;不过目前尚未发现四位同时期用这些名字的王。
2. 在五座背逆的城中,惟有最后一座免于十九章的毁灭。头两个王的名字(也许在稍予扭曲之下) 208 恰是“罪恶”与“邪恶”的复合字,实在非常恰当。
3. 这个记录保留了一个后来(似乎) 209 淹没于死海之山谷的名字,和其特性( 10 上),为它的古老性提供了极有力的证据。
5 ~ 7. 此处插出一段枝节,详尽说明对这些背叛边缘部落的处置(参申二 10 ~ 12 、 20 ),强烈暗示:我们所读的是一段摘录,取材自得胜者对此次战役的记录,该次战争除了对付所多玛之外,还有其他事件一并处理。
10. 对于这山谷的描写,参见 3 节的注释。司百色的译文掌握住希伯来文的气势:“那西订谷是一个接一个的沥青坑。”死海区富含矿物,在罗马时代,这海被称为 Asphaltites (译注: asphalt 为沥青),因为海面常有小块沥青飘浮,特别是在南方。这些东西的量可能相当大。
13 ~ 16. 亚伯兰救出罗得 。 13 节中, 希伯来人亚伯兰 的称呼,好像特意向读者引介他,由此又可见本章是一独立文件。 希伯来人 一词,参见十 24 的注释 。
幔利、以实各和亚乃 只在本章才以个人名字出现,不过也很可能这是部落的名称。他们与亚伯兰“立约” 210 ( AV 、 RV 作 同盟 confederate , RSV 作 结盟 allies ),即,起誓互相效忠。 24 节显示他们忠于盟约。
14. 他……的精练壮丁 ( h@ni^ka{w )一字,在旧约别处从未出现,但从同一时期埃及咒语经文中,可以得到一点亮光,那里是指巴勒斯坦酋长的侍从,正像此处一样 211 。至于 但 ,参看导论:“ a. 经文的线索”第四段 。
15 、 16. 亚伯兰以如此一小队人便能获胜,有人甚为怀疑,如冯拉德等人,他们似乎忽略了亚伯兰的同盟( 13 节),也未考虑到,他们是有计划地( 分队 )在夜间突击,从自然反应来看,必定会造成巨大的惊恐与混乱,更何况他们攻击的对象可能只是尾随主力军后面,专门护送掳物的部队(参 16 节)。难道亚伯兰背后那眼不能见的帮助,竟不如基甸?
17 ~ 24. 亚伯兰、麦基洗德与所多玛王 ,对亚伯兰而言,一场更难的战役于此展开,因为这两位来迎接他的王。正是强烈的对比。麦基洗德是王也是祭司,他的名字与称号展示出公义与美善的一面(参来七 2 ),他所提供的,是象征从神而来丰富供应之物,并且宣告一项未详细说明的祝福(重点在赐福者,而非礼物),又收取昂贵的贡物。这一切惟有在信心里才有意义。另一方面,所多玛王所提供的很大方,又像作买卖;其中的缺点也只有信心才能辨视。对这两位立场相反的施惠者,亚伯兰清楚表明了他的“是”与“否”,对他的呼召拒绝妥协。
这一个高潮显示,本章的国际事件中真正的危机所在。列王的斗争、军队的长征、城市的掳掠,都不过是故事的小节;关键点则在一个人的信心是否能坚守不败。
从现在回顾,我们可以看出,这不是一种武断的说法。这一件事对于移转乾坤的影响,远超过最伟大的军事胜利,或任何邦国的命运。
17. 击败 ( RSV )比 杀戮 ( AV , RV )更准确;直译应为“打击”。沙微谷(参撒下十八 18 )显然距耶路撒冷很近,是以下所记会面的场所,而不是打仗之处。
18 ~ 19. 撒冷 就是耶路撒冷 212 ;这名字意为“和平”,麦基洗德的名字 213 则意为“公义的王”,参见希伯来书七 2 。耶路撒 冷有 君王 与 祭司 合于一身的人物,后来使大卫(第一位坐在麦基洗德宝座上的以色列人)由此得灵感,吟唱将来有一位更伟大的麦基洗德要来(诗一一○ 4 )。
至高的神 ( ~e{l`elyo^n ),无论这名字对麦基洗德的祖先与后代是何意义 214 ,对他而言则指那位真神,正如他底下的话所示,这位神多少已有几分自我启示。无论如何,亚伯兰所献上的十分之一(参来七 4 ~ 10 ),以及他将雅伟( 上主 , 22 节)之名与麦基洗德的用词── 至高的神 ──相连,已将问题解决了。后面那个头衔,在诗篇中经常使用。
拥有者 ( RSV , 制造者 ;和合本, 主 )是从四 1 的动词而来(“我得了”),若“得”是其最根本的意思,则依照得的方式不同,可以指“生”(四 1 )、“买”、“学”等,在这里则指“造” 215 。
205 早一代的批判学者认为这是晚期的文献,现在因更多考古学知识的增加,很少有人再持此看法。
206 W. F. Albright, The Archaeology of
Palestine ( Pelican, 1949 ) , p.236 。
207 Gensis , p.108 。
208 参,通常会将一 baal 在名字中转为 - bosheth (“羞耻”);如,撒下二 8 ;代上八 33 。
209 这一点证据不足。在旧约时代,可能只有地势较低的战场才是淹没的,因为从一些现象看来,死海南方较浅的部分(最可能是这里的地点),大半是在罗马时代以后才形成的。见 NBD 简短的讨论, pp.1003, 1184 ;更详尽者,见 J. P. Harland, BA , V, 1942, pp.17-32; VI, 1943, pp.41 - 54; IBD , IV, pp.395 - 397 。反对这样辨认的看法,见 J. Simons, The Geographical and
Topographical Texts of the Old Testament ( E. J. Brill, 1959 ) ,
pp.222-229 。
210 其他人与人的合约 , 参二十一 22ff ,二十六 23ff ,三十一 43ff 。
211 参 W. F. Albright ,所引过的书, p.36 。
212 Albright 作了修订( BASOR, CLXIII, 1961, p.52 ),将而 s%a{le{m 改为 s%elo{-mo{h (“与他同盟的一王”,但这并不恰当,因为撒冷是耶路撒冷的简称,这是众所皆知的(诗七十六 2 )。
213 后来一位继承者有类似的名字,亚多尼洗德( Adoni-zedek )(书十 1 ),显示耶路撒冷的王正式敬拜洗德( Zedek ),这神只在巴勒斯坦另一地方为人所知。这些王的名字,可能首要意义为“洗德是我的王,我的主”,等;但是就麦基洗德而言,另一个意思,“公义之王”,才最适切。
214 腓尼基人与迦南人用此名称他们最大的神。
215 见 W. A. Irwin, JBL , LXXX, 1961,
pp.133ff 。
──《丁道尔圣经注释》
第十四章
14:1“以拦”、“戈印”、“示拿”、“以拉撒”等地都在米所波大米。这些“北方”的王控驭约但河谷的城邦十四年之久(14:5),现在河谷的王背叛,北方诸王出兵镇压。统领大军的是以拦王基大老玛(14:9)。圣经历史的主流发展与外邦的历史开始交错。但亚伯兰虽在这世界却不属这世界,他战斗杀敌,外交结盟,但时刻以神的交托为念(20-22节)。
14:2-3盐海即今死海,海水含盐浓度达四分之一。此处所记示拿、以拉撒等都是死海附近一带的城邑。这五个小国背叛之后,只有琐珥逃过19章所说的命运,其余似均长沉死海中。
14:13 “希伯来人”这个称呼在圣经里第一次出现。“希伯来”(Hebrew)是“经过”的意思,古代近东有个近似的字“habiru”,指居无定所的人。这个称呼很像新约《使徒行传》所记的“基督徒”一名,虽为圣经名称,却是非以色列人为他们取的称号,含有轻蔑的意思(参39:17;徒11:26注)。学者多认为“希伯来”一名在当日代表社会上一个阶层:从外面移居,住在巴勒斯坦地。从这个名字可以见到亚伯兰家族的寄居生涯(参40:15;43:32;出2:11;书24:2-3)。不过也有人说,希伯来一名来自亚伯兰一位祖先“希伯”(11:17)。
14:14 但代表巴勒斯坦北方的一个城市,位于米伦湖北,原名拉亿,到士师时代,此城才叫但(参士18:29)。
14:17 沙微谷意为“王者之谷”,或“王谷”,近耶路撒冷东面(参撒下18:18),有人认为就是汲沦谷。
14:18撒冷是耶路撒冷的简称,义为“和平”。麦基洗德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公义的王”。在亚伯兰时代,他是耶路撒冷的王兼祭司。古时非以色列的社会,国王常兼祭司的职务。
麦基洗德这位公义和平的王(来7:2),用普通的食物饼和酒来欢迎胜利归来的亚伯兰,为他祝福,从亚伯兰手里接过贵重的献礼(战利品的一成),这些都是友善的信赖的表示,象征多于实际。
所多玛王可不同,他给的看似十分慷慨;从眼前看,条件不错,但从长远看,后患堪虞。亚伯兰没有接受他的盛意,他只让神得荣耀(22-23节)。
“至高神”是古代迦南一带对主神的称呼。亚伯兰将此称号用在耶和华神身上,在二人面前见证唯一真神(22节)。
本节是圣经第一次提到耶路撒冷。十九世纪末在埃及发现的亚马拿泥版(Tell of Amarna Tablet),证实耶路撒冷在亚伯兰时代早已存在。这些泥版是主前十五世纪埃及诸王和巴勒斯坦及其它地方诸王的通信。
14:20亚伯兰给麦基洗德(祝福的感谢)是战利品的十分之一。这是圣经中有关什一奉献的最早例子。亚伯兰奉献十分之一表明他向“天地的主”的感谢。麦基洗德对耶和华神的观念可能不足,但他承认有位最高神,自己是他的祭司;亚伯兰认为他所承认的至高神就是耶和华神,由他代表神接受这十分之一的奉献。摩西律法中设立有多种什一奉献的规例,为百姓献给神的感谢的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