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世记第十三章
第 13 章
罗得
创 13:5-9> 家庭纠纷最难化解,亚伯兰立下了一个怎样的榜样?
13:5-9 亚伯兰面对与侄儿罗得可能发生的冲突,采取主动去解决这一场纷争。他虽然年长,有选择的优先权,却让罗得先选,即使会吃亏,也不在乎。亚伯兰的榜样教导我们如何处理家庭纠纷:( 1 )采取主动去化解冲突;( 2 )即使会吃亏,也先满足别人的要求;( 3 )把家庭和睦放在个人欲望之上。
创 13:7-8> 若人与人之间出现争执与纷争时,我会怎样面对?
13:7-8 亚伯兰的牧人和罗得的牧人周围都有许多对他们怀有敌意的人,他们本应团结一致才是。可惜,他们竟让小小的嫉妒分裂了。今天也会有同样情况,撒但在基督徒周围动工,使之发生争执。
在信徒之间的竞争、争论、不和,会造成三方面的损害:( 1 )损毁人类美好关系的基础──友好、信任、和睦;( 2 )阻碍人朝重要目标前进;( 3 )使人以自我为中心,不以爱为中心。耶稣明白争执在弟兄中间的破坏性,所以祂在未被出卖、捆绑之前的最后祷告中,为信徒祈求合一(参约 17:21 )。
创 13:10-11> 人作选择会以眼前看为最好的作决定。我的选择标准……
13:10-11 从罗得的选择中我们可看出他的性格。他拣选那地最好的部分,尽管这意味着他住得靠近因罪恶而声名狼藉的所多玛。他贪婪,只想自己得到最好的,不考虑叔父亚伯兰的需要和公平的问题。人生充满了选择,我们也可以拣选最好的东西,而不理会别人的感受和需要。不过这样会产生许多问题,罗得的一生就是明显的例子。由此可以看到,我们若不照着神的指示来选择,就只会作出错误的决定。
创 13:12> 世俗事情可以毁灭信心,但人又不可以离世独立,如何可以建立谨守而不随流的生活?
13:12 罗得首先挑选美好的草场和充足的水源,这似乎是明智的,但他没有看到邪恶的所多玛会带来试探,且足以毁灭他的家庭。你有没有选择住在“所多玛”,或者在那里工作?即使你以为自己意志坚强,能够抵抗试探,但你的家人却未必可以。若神吩咐我们去接触“所多玛”之人时,我们就必须谨守,不要与他们同流合污。──《灵修版圣经注释》
创世记第十三章
宽宏与自私(十三 1 ~ 18 )
当亚伯拉罕回到迦南地时,他面临新的问题,就是与侄儿罗得分家。
.分家原因( 1 ~ 7 )──由于亚伯拉罕承继了父亲的财产,因此他成了大富大贵的人。从圣经观点看来,人拥有财富并不是罪,爱慕贪恋钱财才算是罪。罗得也像他的叔叔一样,拥有大量财富。就是因为双方各自拥有不少牲口,而又无足够牧放之地,因此产生管理上的困难,双方的牧人常为了畜养牲口的土地而相争起来。
.关系破裂( 8 ~ 13 )──叔侄二人本身维持很亲善的关系,但是他们的仆人却彼此发生攻击、仇恨;为此,叔侄二人为了牧场权益而引起争端。在此我们看见亚伯拉罕表现了宽宏大量的态度,他主动提出不要相争下去,因为他们都有骨肉之亲,于是慷慨的将选择权给予罗得。相反的,罗得竟自私的把最好的土地讨去;然而他这自私的选择把他引往属灵的灾祸里去,他的品德开始走下坡。读者,你若作了一次错误的选择,你的灵性必然大受亏损。
.神的启示( 14 ~ 18 )──由于亚伯拉罕心胸宽广,他从丰富之财物掌握中出来而不受辖制,故神便大大赐福予他,应许他日后必得丰盛又广阔的土地;他铭感于心,因此筑坛向神献上感恩的祭物。
祈祷 我愿靠主有宽宏大量的心来对待别人。──《新旧约辅读》
创世记 第十三章 注释
13:1-9 亚伯兰和罗得分手
亚伯兰带着一家由埃及返回迦南南部,然後北上至伯特利和艾中间那块草原居住。可是,他和罗得都拥有很多的牲畜,该地水源和青草
不够两家的牲畜饮吃,两家的牧人因此发生争执。亚伯兰就向罗得建议大家分手,再不住在一起。
7「比利洗人」:住在迦南地的一个部落。
13:10-13 罗得的选择
他选了约但河西岸南部那一片平原,包括死海南部三个城市(琐珥、所多玛、蛾摩拉)。这一带水源充足( 10「滋润」),是最肥沃的
土 地;故此,作者用伊甸园和埃及地来描写它的富饶。
13:14-18 神替亚伯兰选择
亚伯兰追求和睦,主动和罗得寻求解决纷争的方法;他也是慷慨礼让,请後辈侄儿先作选择,现在,神为他选地,凡他看见的土地都要
给他和他的子孙( 15)。
16「如同地上的尘沙那样多」:修辞上的夸大语法,强调子孙众多。
18 「希伯仑」和「幔利」指同一地域,位於耶路撒冷以南三十二公里(二十英里)。
思想问题(第 13章)
1 本章章首指出亚伯兰重获信心( 4),但他跟着又遭遇到什麽试 验呢?
从得失的角度看,与罗得分手是得或失?参 10-17;
14:11-12。
2 亚伯兰虽与罗得有利益冲突,但仍持慷慨仁爱的态度。
在这事上他对神的信心是怎样的?
创世记第十三章
创世记十二章以下作为‘历史’的注释
我必须承认,对亚伯拉罕与撒拉在埃及的故事之历史的可信性感到不安。第一,因为妻子容貌俊美而使她冒充妹子,这与别处所强调的事实(例如十八 11 ),他俩都已年老不相一致,我们无须按字面相信当他们离开哈兰时,亚伯拉罕七十五岁,撒拉六十五(十七 17 );当他们死时候,各自的年岁为一百七十五与一百二十七(廿五 7 ;廿三 1 )。这样的夸大数字就像那用于亚当、挪亚与创世记其余较早的人物的更夸大的数字一样,似乎是希伯来传统中,当提及人类记忆边缘或以外的古代的人时惯见的(参看 第五章注释 )。如果它们有什么意思的话,那就是要把这过去的大数字与人今天的渺小相比对。但是,如果不说习惯,创世记十二章以下,则从头到尾所得的印象乃是,亚伯拉罕或他的妻子,谨慎地说,都不是在青年时期。
但是更可疑的则是提及上帝降大灾难给法老和他的全家。此外还有饥荒使亚伯拉罕下到埃及去,而且虽然他是个小小的游牧族长,却被描述为与法老直接对抗,这与后来在约瑟与摩西时代以色列所遭遇的相似事故相比却使人难于接受。这意思并不是我们要以这故事为杜撰而一笔勾消,不过它诚然活像亚伯拉罕访问埃及(很可能为逃避迦南的饥荒──这没有理由不应发生两次)乃是纯粹攫取后世的希伯来听众喜欢和兴趣。
在创世记十二章以下有许多这类‘写法’(不久在第十四章另有一个例子),在我们开始研究这些经文的时候,要老实承认这事实。圣经学者倾向于把它联系于我们现代的关于创世记背后所发现的文件,即用着名的‘耶典’与‘伊典’(后者又称‘E’底本,将在十二章以后出现)。但是我虽然在上册费了些时间指出第一至十一章中,那里有‘耶典’和‘祭典’文件,我却以为在族长故事中,无须学术上的那种准确作法。因为创世记一至十一章提出各种程度的独特问题,必须对这些章作十分详尽的处理,甚至不惜冒那通常只对专家感兴趣的过份仔细分析的危险。然而,对于第十二章以下,通常只引读者认出前世的‘手脚’曾在那里动作过;而不必涉及那一文件属于那一段落的问题。对早期与后期的显着区别是我们人人都欣赏的,因为我们由自己的经验都知道故事在讲述时如何‘生长’。由创世记十二章以下的情形,我们不只使自己与亚伯拉罕、以撒、雅各和约瑟的‘实际生活’更为接近,而且使我们自己对于故事的诠释不致受过份夸张(如在本章),或存成见所害(如在十四章)。这夸张与成见乃是故事在过去几世纪中自己形成的。
豪爽(十三 1-18 )
亚伯拉罕在此放弃作为长者的权利,去选择定居的地方,恢复他信心的秘诀,与上述他在埃及所表现的以自我为中心,和在法老手上受处成显着的对比。在埃及,他看不见眼前以外的需要;在伯特利这里,他的眼光再次远大起来,而且他准备把前途交托上帝。上帝以重申应许褒奖他的慷慨和信心,而这故事讽刺了亚伯拉罕年青的亲戚罗得;他得到了亚伯拉罕放弃的选择,岂知却选择错了。
(一)
这章的一至四节是绪论,很可以给它一个‘悔改的旅程’的标题。如今亚伯拉罕相当兴旺(说他‘很富有’恐怕有点夸大),而我们不需要记得他如何得到他大部分的财富。但所强调的乃是他的目的地。这一次他的前行是有目的的,因为他是朝向伯特利东的山地去,就是他‘从前支搭帐棚的地方’,也是‘他起先筑坛的地方’。他在那里求告耶和华的名。
严格说,类似‘从前’和‘起先’的话,是不正确的。因为第一次在应许之地体验上帝的临在,乃是在更北的示剑(见十二 6 )。但是如果有什么不正确使他急于求更大的名声的话,那是较早时那个唐突礼的埃及护送所引起的危机,现在他完全信赖于上帝了。伯特利更加亲近!场面有一种从失体面回到体面的气味;从免除生命的妥协,而重新呼吸清洁的空气,这空气一度曾使信心得到新鲜和强壮。寇佩尔(译者注: William
Cowper 1731-1800 英国诗人和圣诗作者)在他的圣诗‘紧靠上帝歌’中完全领悟这种羞惭和希望:
当我初见主,
我知蒙福何处?
耶稣和祂的话,
更新灵魂可处?
(二)
我们不能确定罗得与亚伯拉罕同在埃及,但是他与他同在伯特利。他现在堂堂正正的是一个小小的首领,饥荒已经过去,而他也是兴旺的。
不要以为族长们是骆驼游牧民,迅速跋涉于广大的沙漠之中,如现代的伯度英人(或圣经中的米甸人或亚玛力人)那样。当需要速度的时候,他们可能为特别的旅程而用骆驼(参廿四章),但是大体上,他们依循一种牧民经济,以羊,有时以牛为基础。他们移动,由一地往他地是预先计算而且是缓慢的,要看有无青草而定。必要时他们会进入多山和偏僻地区,但是如果不能在农业区长住或与城市人商妥和平条件的话,宁愿停留在多草的山谷。有时他们会与安居在一个地方的人争吵而被驱走,而且他们必然常常互相争吵,不论是否血亲。‘我们先到这里!’‘这是我们的地方。我们去年便占有了!’作为亚伯拉罕与罗得两人的家宰之间所发生的情形,必是当时巴勒斯坦的生活情态的描述。
两个首领会面,试求和解。他们同意分手是惟一解决的办法。亚伯拉罕因为同属一个部族集团的人,作这样不体面的争执感到烦恼;虽然他是长者,却慷慨地让罗得先选择要去的地方。
也许他们所站的地方是现在的北亭( Beitin )村略南的一个小丘,就是斯密特爵士( Sir George
Adam Smith ,译者注:苏格兰圣经学者,约生于一八五六年)所描述为‘巴勒斯坦的一个伟大的观察点’。从这里看去,环绕耶利哥的约但谷与死海北端都清晰可见。第十节的含意是那时死海尚未存在,而山谷延伸南至琐珥,琐珥的地点乃是在死海的南端附近。关于‘平原城市’(参看十九章──判决 的注释)的位置与毁灭的问题,以后再论。现在只说罗得选择往下进入山谷,而最后到了所多玛。亚伯拉罕所得的是高地,绝非不毛之地,但骤然看来,一定不如罗得所选的地区那么富吸引力。
(三)
骤看是运转的机会,由罗得自私的选择,产生出来致命后果,在故事中巧妙地预示出了。我们知道,约但谷只要适当地浇灌,有如耶和华的园子;换句话说,是一个真正的伊甸。可以与埃及地由于尼罗河而导致青葱丰产相比。但是亚当与夏娃作了错谬的选择所发生的结果是怎样,亚伯拉罕不久以前在埃及作的选择也是怎样,接发生在罗得身上的又是怎样呢?叙述的相反相成性对于聪明的听众自会理会,甚至愚昧的人都明白那在记述罗得到达所多玛之后的要点。‘所多玛人在耶和华面前罪大恶极’。这里开始对罗得的分析,他的后裔不是到舒适安乐的地区,而是到不体面而又灾难之境;他成了历史上第一个信心的堕落者,缺乏旅客精神的人。
因为亚伯拉罕再次把他自己放在上帝手中,这故事亲切地指出他的前途多不同呢!耶和华请他向清洁美丽的犹大山国周围向南,若对以法莲则向北(伯特利跨两者)望去,那些地土不像下面的草地那么青葱繁盛,却是完全能以供给他和他的族人一切所需。这是他的产业,他可以自豪地拥有它。我们可以想像他们巡视这以后成为圣地的每一角落,知道这地土将属于他的后裔,但未知道准确的面积,又听到他的后裔如同地上的尘沙那样多,会是一种怎样爽快的感觉!在‘尘沙’这个词里,或许只是一种暗示的警告,唤醒听众,使他们领略受造的人这一快乐场面(参二 7 ;三 19 );但是它却被亚伯拉罕在那地上移动,最后在伯特利以南大约三十哩,正对犹大山中央的希伯仑定居下来的喜乐所吞没了。
他又在那里为耶和华筑一座坛。这故事最后的话总结起一个不变的信息:灵性的伟大与跟随上帝一起前进,正如它们的反面,自私与悖逆并行一线。 ──《每日研经丛书》
一三1~4 亚伯兰从埃及…往伯特利,表示他与神重修相交关系。信徒不怕失败跌倒,只怕跌倒了不肯站起来。“回到伯特利”是给所有偏离神的人的长远呼唤。
3.跟罗得与麦基洗德的经历(一三5~一四24)
一三5~13 罗得和亚伯兰的牧人为牧养畜群之平原相争。罗得是被亚伯兰带领的人(1节),他理应认识他自己的本分,但他居然纵容手下的牧人与亚伯兰的牧人相争,从这一点就显出他的错来。
亚伯兰凭着爱心,真切无私地给罗得全平原的选择。亚伯兰自从经历了第十二章的失败以后,他的灵命长进了不少,他不再为自己的生存有所选择。事实上,亚伯兰可以先选,这是他的特权,因为他的辈分较高。但他他存心谦卑,看别人比自己强(腓二3)。有信心的人总是让别人先作选择,因为他知道神为他选择的,总比人所选择的要好得多。
罗得选择了约但河谷葱翠的平原,毗邻罪恶之城所多玛、峨摩拉。罗得虽是个真信徒(彼后二7,8),但是个世俗的边缘人。有人说:“他得着青草喂养牛群,亚伯兰却得着恩典给后人。”(15,16节)
纵然所多玛人在耶和华面前罪大恶极,罗得并没有因而改变选择。信徒处在罪大恶极的生活环境中,若不小心,非但不能发挥“光和盐”(太五13~16)的功效,反有同流合污的危险。我们留意他走上属世之路的过程:他(他的牧人)与人相争(7节),他看见(10节),他作出选择(11节),他挪移帐棚(12节),他迁离神的祭司所处的地方(一四12);他坐在城门门口——拥有政权的地方(一九1),成为所多玛当地的官员。一如新约保罗所说的:“底马贪爱现今的世界,就离弃我往帖撒罗尼迦去了。”(提后四10)罗得明知所多玛是罪大恶极之地,却仍渐渐移近居住,终陷自己于受亏损的局面(创十四12;十九15~38)。
一三14~18 亚伯兰放弃上佳的平原草场,神却把迦南的一切地都赐给他和他的后裔,直到永远。再者;耶和华应许他子孙无数。亚伯兰有两类的子孙:一类是属地的子孙,即肉身的儿女──犹太人,此处以“地上的尘沙”来形容他们;另一类是属天的子孙,即信心的儿女,圣经以“天上的众星”来形容他们(创十五5)
亚伯兰在希伯伦(“希伯仑”在原文是“交通”的意思)安顿后,就第三次为耶和华筑坛——他只为神筑坛,从没有为自己筑搭楼房!
注意,神指示亚伯兰纵横走遍那地,观看自己的产业。因此,我们也可以借着信心,支取神的应许。我们的信心有多大,便能取用神的应许有多大。
13:10 罗 得 举 目 看 见: 圣 经 说 道 “ 耶 和 华 不 像 人 看 人 ”
( 撒 上 16:7) 。 罗 得 看 见 的 只 是 水 土 滋 润 的 山 谷 之 地, 而
神 却 看 到 居 住 在 那 地 的 所 多 玛 人 “ 罪 大 恶 极 ”
(13 节 ) 。 罗 得 未 能 分 辨 和 抵 制 罪 恶, 这 给 他 的 家 庭 带 来
了 死 亡 和 悲 剧 ( 参 下 一 条 注 释 ) 。
13:12
渐 渐 挪 移 帐 棚: 罗 得 最 大 的 错 失 在 于 看 重 个 人 利 益, 轻 忽 所 多 玛 的 罪 恶 (10~13 节 ) 。
1. 如 果 罗 得 真 的 喜 爱 公
义 ( 参 来 1:9 注 ) ,
他 就 会 远 离 罪 人 的 邪 恶 道 路。 相 反, 他 容 忍 罪 恶, 并 且 选 择 住 在 邪 恶 的 所 多 玛 城 中 (13 节 ) 。 也 许 他 会 争 辩 说, 所 多 玛 城 中 物 质 和 文 化 上 的
优 越 条 件 及 其 诱 人 的 享 乐 远 远 胜 过 其 中 的 危 险, 而 且 自 己 灵 里 足 够 刚 强, 必 能 保 持 对 神 的 忠 心。 所 以, 他 就 将 自 己 和 全 家 置 身 于 道 德 败 坏、 不 虔 不 义 的 所 多 玛 城 中, 结 果 却
痛 苦 地 发 现 自 己 全 家 无 法 抵 御 城 中 邪 恶 的 影 响 ( 参 19:24~26, 30~38) 。
2. 父 母 应 当 非 常 谨 慎,
十三 1-18 埃布尔兰与罗得分开 经过了埃及一役的惩戒后,埃布尔兰回到伯特利,他曾在那地遇见神,他便再在此向神祈祷。现在一个新的问题产生了,神所赐富裕的福祉引起埃布尔兰和罗得双方的牧人的争执。这一回,埃布尔兰不再为自己的利益而试图控制情况,他寻求和睦并以身作则地表现出他的慷慨,他让侄儿罗得先行选择地土。
约但河平原虽然看来像伊甸园(十三 10 ),但其上的居民是邪恶的,在神面前罪大恶极(十三 13 )。一个简朴的乡下农人常因城市的富足感到目眩,但未能体察其中隐藏着的败坏。
埃布尔兰对他侄儿的慷慨,得到神应许更丰富的说明,「这地」(十二 1 )变成了「一切地」(十三 15 ),而且要赐给埃布尔兰的后裔,「直到永远」,他的后裔不单「成为大国」(十二 2 ),且要成了「地上的尘沙那样多」(」(十三 16 )。埃布尔兰提议和平地平分地土,并让罗得先选择,表示出他爱好和平及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这一切都是圣经常常赞许的(参诗一三三;太五 9 ;腓二 1-15 )。
创世记第十三章
与罗得分开(十三 1 ~ 18 )
亚伯兰对异象的终生顺服,在本章有一番新的曲折,他受到试探,要自我争取以与罗得抗衡,又受到平原城市的诱惑。应许之地又一次让他失望( 6 节),这次对他似乎是永远无可弥补的缺失,按照一般常识,最好放弃这地,去寻找一处更肥沃的美地。亚伯拉罕在此一时刻凭信心挺身而立的事实,可以从 1 ~ 4 节看出端倪,这一段显示,他到伯特利的行程可以算是朝圣之旅(注意第 3 、 4 节,这几句话不仅在描述地点而已,其高潮为 4 下):他乃是重新恢复退步的顺服,不是奢求重新获得异象──他没有朝示剑进发(参十二 6 、 7 )。
试验是在他灵命更新后出现(正如十二 10 ;参可一 12 )。亚伯兰的处理,是满有眼光、常识与慷慨的榜样: 他提醒的话, 我们是兄弟 ,强调了置身他乡时最重要的一件事(参 7 下);他的建议不仅大公无私,而且非常实际,当即解决了眼前的难题,又不致在未来制造出问题。这种智慧源自他的信心。凭着信心他早已弃绝了一切事;他有能力再作类似的抉择;凭着信心他已经选择了那眼不能见的;他不需要像罗得一样,靠“举目看……”来作决定。
这两个人的结局足堪为我们的教训。罗得选择了眼见之物,却发现那是腐败的( 13 节),且毫不安全;他凭私心选择,以后变得愈来愈孤立、愈没有人爱。另一方面,亚伯拉罕却找到了自由。十二 1 的呼召终于完全实现,神现在向他详述了“地方”与“后裔”的应许( 14 节),再三重复(注意“你的后裔”在 15 、 16 节三次提及),并且以一个表记来具体说明( 17 )。在相信之后,眼见与行动都跟来了:他盲目的选择( 9 节),却从神得着“举目……观看”的报偿( 14 节);而凡他眼所见的景观,他的脚都将走遍( 17 节)。我们不妨将 14 节与 17 节的顺序,和以弗所书三 18 与四 1 的顺序作个比较。
18. 幔利的橡树 (参十二 6 的注释 )在伯利恒以南约二十哩,这儿成为亚伯拉罕各项活动的中心,后来他在这附近买下了他唯一的产业,即麦比拉洞的坟地。目前, 帐棚 与 坛 成为他生活方式的缩影。 ──《丁道尔圣经注释》
第十三章
13:1亚伯兰对神的信心遇到又一次考验。他的地位与利益都受到挑战。伯特利与艾的水草已不足供给他和罗得的牛羊的需要(6节),他们的牧人开始相争(7节)。亚伯兰用宽大的胸怀与满怀信心的远见处理了这争执,永除后患。他让罗得选择眼前见得到的一切包括诱人的约但河整个平原,他不在乎这些,他的信心的眼睛已看见比这更美更永久的家乡(来11章)。
13:11 罗得为平原和城邑所吸引,一点也不念亚伯兰所提到的“骨肉”之情,要了约但河全平原。可是这眼前的富裕后来变成了罪恶之源(13节),罗得日趋孤立,陷在异族的仇视中(14:12;19章)。亚伯兰因着信反得到了极大难比的福分。
13:14 神起初给亚伯兰的应许之地是没有划定界限的。人的信心有多大,便能取用多大。神要他举目向四周观看,答应他凡他见到的可以走遍,可以取得(17节)。他相信,神便和他立约,把“从埃及河直到伯拉大河(幼发拉底河)之地”全赐给了他。
“埃及河”:参15:18注。
13:18 “希伯仑”意为“联合”,是亚伯兰活动中心。此城在耶路撒冷以南30公里,位于迦南地的南部。希伯仑又名“幔利”(23:19)、“基列亚巴”(23:2);幔利是当时一个著名人物(14:13),圣经上常用“幔利的橡树”来指这个地方。亚伯兰后来在希伯仑买地葬妻(23:1-3),成了亚伯兰家族的祖坟地(49:29-32)。以撒、雅各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希伯仑(37-45章)。“帐棚”与“祭坛”是他们生活的重要标记。